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环球学讯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03 15: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以跨文化的视角理解另一种文化

  2010年10月15—16日,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论坛由中国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NEH)共同主办,主题为“一次双边跨文化对话”。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Jim Leach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莫言、于丹、历史学家Jonathan Spence、文学家Andrew Delbanco等参加了论坛。与会者探讨了中美文化视角的差异性及相似性,传统与创新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文化如何影响中美关系等话题,并围绕“历史视角下的中美文化交流”、“文学的传承及创新”、“视觉艺术中的传统与创新”、“比较视野中的表演艺术”、“中美文化交流的未来”等5个议题展开讨论。

  “中美文化论坛”是根据2008年中国文化部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签署的《关于鼓励人文学科学术性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事宜的谅解备忘录》而举办的,首届论坛于200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以“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为主题。

  牛津大学研究指出福利政策要考虑贫困人口的受助心理

  牛津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与多国研究者合作,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各国贫困人群受助心理的调查。研究显示,如果受助人群自我贬低和羞愧意识强烈,那么福利政策也许会起到反作用。

  由牛津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的Robert Walker教授领导的研究队伍,来到了英国、挪威、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干达、韩国和德国8个国家,主要通过研究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对贫困家庭进行深入访谈以及在中产阶层人群中开展分组讨论这三种形式获取材料。除了比较国家之间的差异,他们还将比较偏远地区、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差异。Robert Walker教授认为,过去的研究很少能显示出不同国家的人对于贫困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调查发现,在英国,很多贫困家庭的父母会尽力为孩子购买最新的学习用品和运动用品,让孩子们不在学校感到自卑;在中国,父母则会努力保住家庭的“面子”从而维持一家人的尊严;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失去“家族荣誉”则会让任何人感到羞愧。在中国,领取福利救助者名单常常在社区的公告栏里出现;在英国,这些事情会做得比较私密。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召开国际研讨会 就美国对中东民主进程的作用提出质疑

  10月21—22日,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University of Melbourne’s Asia Institute)教授Shahram Akbarzadeh主持召开了一场小型国际研讨会,围绕美国对中东民主进程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会议重点关注小布什时期美国在推进中东民主进程方面的成果和不足,以及该政治遗产对奥巴马政府的意义。

  会上,Akbarzadeh教授对美国推进中东民主进程的功过进行了分析,并对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中东政策的转变作了详细解读。他认为,尽管奥巴马承诺,美国将尽力改善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但到目前为止,大家都不确定这些所谓政策上的转变会给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形象带来什么变化,或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需求有所不同。另外,奥巴马是否能够坚持他的中东政策也仍是未知数。

  曾将美国的中东政策形容为“新殖民主义”的国际知名学者胡安·科尔(Juan Cole)在发言中表示,美国的中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愚昧和贪婪所驱动的,充满了野心或偏执。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小溪、张肖雯、李以萱/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