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26 14:2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召开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本报讯(记者项江涛)11月19—20日,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丹增,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参加论坛并致辞。

  论坛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主题,在对“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认真回顾的同时,就“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

  经历过去10年的“成长期”之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仍然“逆势上扬”的文化产业无疑给人们许多美好的期待。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将是“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

  这次论坛是对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落实,是学者们对“如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进行集体思考的盛会。论坛集中回答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程中如何进行路径选择的问题。

  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五家单位共同发起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北师大成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倡导“第三极文化”理念

  本报讯(记者沙岩) 11月19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大会暨“第三极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以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倡导“第三极文化”理念为建设宗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针对当前世界文化格局提出“第三极文化” 的战略性发展构想,指出中国文化应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多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取所长,联手发展,和谐共生,一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

  黄会林指出,“第三极文化”的提出,是对东西文化两极论的反思和修正,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寻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努力。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开展“第三极文化”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专门人才等。

  据了解,中国文化传播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与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中国媒体基金共同组建。IDG董事长、研究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麦戈文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刘川生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回顾治淮60年

  本报讯 在新中国治淮60周年之际,安徽大学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起并于11月19—20日在安徽合肥举办了新中国治淮60周年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

  关于历代治淮的策略、技术、成就及经验教训,与会专家认为,淮河的治理不仅与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可分割,也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其历史经验有:一是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是近代以来导淮方略的基本思路;二是团结治水、共建共享是治理淮河的必要条件;三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治理淮河的基本保证;四是不断深化对治淮规律的认识,为根治淮河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教训主要有:一是对非工程措施的忽略影响了治淮工程效益;二是蓄泄兼顾必须真正做到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三是流域通力合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此外,学者对淮河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淮河文化具有水系的复杂性、族属的多重性、文化的多样性、农耕的兼有性、文明的早熟性五大特点。(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崇旺)

  清华大学发布《建设一个碳排放公正的世界》报告

  本报讯(记者沙岩)11月17日,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举办了成立后的首次学术活动——清华国际安全论坛。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在论坛上致辞,并透露说,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计划将清华国际安全论坛提升为一个国际论坛。

  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介绍了论坛《建设一个碳排放公正的世界》的报告。报告认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充分表明,减少碳排放的问题面临着各国权利和责任不一致的政治问题。由于国际社会在这一问题上没能解决责权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推进控制气候变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气候变化议题在成为国际政治议题后,不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道德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必然会与国际政治问题复杂交织在一起,甚至将主要是一个国际政治议题。其背后体现的是大国的权力角逐,全球气候争端的实质就是国际话语权之争。

  报告认为,未来3年内,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面临的压力将维持现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未来4—7年,中国面临的气候政治环境具有较强不确定性。未来8—15年,中国的减排成果将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因此在全球气候问题上的发言权将上升,将获得一定的主导性地位。排放二氧化碳是基本人权和国家主权的一部分,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必须以尊重一切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为出发点,以构建公正合理的碳排放秩序为根本目标。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是确立责任与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减排标准要与人口规模、发展速度、技术水平、资金能力相联系。

  其后举行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战略和政策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指出,中国最近已经意识到要捍卫发展的正当性问题。当前中国在气候谈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缺乏公平原则,二是战略定位不清晰,战略行为不协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指出,在目前气候谈判处于僵局的情况下,《建设一个碳排放公正的世界》报告的提出非常及时。在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战略问题,而中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战略是要提高谈判艺术,避免成为气候谈判的焦点。

  论坛与会者普遍认为,从长期来讲,只要采取适宜的政策,中国在国际二氧化碳减排谈判中的困难将会逐渐解决。(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专家研讨“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本报讯 11月21—22日,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福建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承办的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厦门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议题涉及工资集体协商、体面劳动、工会建设等诸多领域,为如何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和劳动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与会专家指出,工资收入是职工生活的主要来源,是职工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经济利益。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和制度,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维权的通行做法。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工会必须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定额、工资标准,保证企业职工工资通过劳动关系双方来确定,切实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切实保障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如何分割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块“蛋糕”?专家强调,必须加大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比重,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必须得到财富这块“蛋糕”中的大头。建立健全集体谈判制度,政府让利企业,直补职工工资收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从政策上向劳动者谈判力量倾斜,这几个方面,是使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向着合理方向运行的保障和现实基础。

  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过上尊严生活已经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与会学者认为,体面劳动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工人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合理的收入;有效的社会保护;通过社会对话解决问题。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促进实现体面劳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神圣职责。工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导体面劳动;二是宣传体面劳动;三是积极推动党政和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以职工为本,努力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四是体面劳动需要党政和企事业单位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对于党政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体面劳动的举措给予监督,充分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邓海)

  2010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王宙 实习记者林文捷)11月20日,2010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就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主题,围绕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会长陈东升认为,中国经济模式已经开始从出口、投资、消费向消费、投资、出口的经济模式转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会出现新的二元结构,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这样就必然需要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了才会促使内需型经济的转变和发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大量数据证明,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30年来中国人均收入取得较大增长,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超过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仍十分巨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认为,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世界转型大背景下,中国战略出发点和重要前提是,认真识别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各种主要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加以重要性的排序,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论坛之后举行了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该奖项设立于2008年,由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发起,是中国第一个由经济学界以学术民主投票并公开计票的方式进行评选的经济学大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亚洲承办首个国际科联大型国际计划 聚学科智慧应对灾难风险

  本报讯(记者肖雨枫 通讯员保婷婷)11月18日,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IRDR IPO)揭牌仪式在京举行。该计划是国际科学理事会(以下简称“国际科联”)一项新的为期10年的科学计划,也是亚洲承办的首个国际科联大型国际计划。

  国际科联执行主任陈德亮高度评价了中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优势与国际声誉,他指出,该计划将为灾害风险研究各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搭建起一个参与国际合作计划的平台,并将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更紧密的融合及各国政府间的沟通。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对该计划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此次将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并成为亚洲承办的第一个大型国际项目,代表了国际科联对中国乃至中科院防灾减灾领域科研水平和实力的充分认可。

  IRDR(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计划由国际科联、国际社科联、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共同发起,将联合并凝聚各国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卫生和工程技术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共同应对自然和人类引发的环境灾害的挑战,提高各国应对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的影响,改进决策机制。目前,首批参加单位包括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十余家单位。(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区域经济形成“群雄并起”格局

  本报讯(记者孙龙)11月22日,《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3》在京发布。

  该报告指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路径是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在抓好“珠三角”、“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在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区,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沈大都市圈、海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都市圈、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都有条件成为新的增长极,由此将形成“群雄并起”、多中心多元化区域竞争格局。

  记者在由中央财经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发布会上了解到,2005—2008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20.2%,远高于其他区域,成为四大板块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而东部地区首次成为四大板块中增长速度最慢的区域。在四大板块中,东部地区人均GDP提升水平最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增长最少,目前西部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然是最低的。到200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34倍,是中部地区的2.17倍,是东北地区的1.43倍。报告分析认为,这种增长态势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趋势。

  报告认为,金融危机使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入新的重要转折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开始由不平衡增长逐步转变为相对均衡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由依靠东南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少数一两个地区的单极驱动,正转向依靠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多地区支撑的多元化驱动,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态势。(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仍不可替代

  本报讯(记者唐红丽) 11月20日,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等高校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机构的近90名代表参会。

  本届研讨会共设四个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经营与品牌建设、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理念改革与创新、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节目发展研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会长刘振英在研讨会上指出,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广播电台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面前,广播媒体的表现让全国人民再次深刻认识到“广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曹璐在题为“国情视角下重塑广播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中,阐述了媒介融合时代广播核心资源的内涵拓展、音频为主体的多媒体传播优势开发与“适度”视觉化的个性化生存、“非视觉传播”难以替代优势的深层开发等问题,并针对当前广播发展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提出广播重塑与发展的新空间:以城市圈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重塑城市广播格局;亟待开发的广播一族——社区广播与微内容的有效服务;尚待开发的目标受众大军——流动社会的农民工群体等。

  据悉,本届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承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语言地理学研究渐趋多元

  本报讯(记者唐红丽)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日本金泽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21—2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共同就“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语言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兴起于19世纪末的欧洲。它以方言的地域分布和地理形势为基础,研究一般性语言问题。语言谱系的地域变化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标志。此外,语言的地理特点还与政治、 社会、文化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有语言地理学的相关研究,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受日本学者的推动和影响,语言地理学才在国内引起重视。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教授高晓虹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汉语方言音系得到调查,方言研究由传统重语音向语音、词汇、语法并重,加上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使方言研究方法、内容都趋于多元化。

  日本学者岩田礼首次较全面提出了汉语方言主要的“边界线”和“分布类型”,俄罗斯学者扎维亚洛娃提出了区分中国北部官话和南部官话的分界线是“黄河—渭河线”,为汉语方言研究提供了国际视角。

  据悉,自2001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对全国汉语地区930个地方的方言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510幅汉语方言地图,出版了首部全面反映20世纪汉语方言基本面貌的原创性语言特征地图集《汉语方言地图集》,为相关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欧苏共铸宋文双璧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贺)近日, 2010年滁州·欧阳修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醉翁亭记》的诞生地安徽滁州举行。

  会议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洪本健探讨了两宋文坛由“宗欧”向“宗欧”与“宗苏”并重的演变及其意义,并认为南渡以后,北宋两大文学巨匠已成为两宋士人从文学到心灵都无限向往与极力追逐的楷模。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朱迎平认为“宗欧”、“宗苏”现象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与会学者认为,从散文理论方面来梳理和评议“欧苏”合论,文论家分为欧高苏低、苏高欧低、欧苏各具特色和否定欧苏四类意见,但是总体上还是肯定欧文纯正,苏文性灵,欧苏各自以其胸怀和才性,共铸宋文双璧。

  会议由滁州学院主办,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协办,滁州学院中文系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大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