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显示 语言影响人类的内在偏好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语言不仅仅影响人类的思想,也会影响人类的内在偏好。不同族群里能说两种语言的个体,其看法经常受到语言的影响,并且在内在偏好方面受到语言探索性的引导。
该研究项目参与者Oludamini Ogunnaike指出,语言远远不止是一个表达思想与感受的媒介。实际上,它还可以创造并且设计人类的思想与感受。人类内在的各种看法,不管是好的亦或是坏的,都被语言牢牢控制着,即通过语言表达向社会成员传递出自己潜藏的偏好。很多时候,人类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研究显示,这类潜藏的偏好是可塑的,非常容易受到诸如天气、流行文化以及人类使用的语言的影响。那么,人类是否可以通过转换语言来改变自己被引导出的各种内在偏好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便能为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偏好塑造者这一想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明尼苏达大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共同启动对抗全球性饥饿的研究计划
近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th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FAO)共同启动了一个意在增加粮食安全、共同抵御全球性饥饿的研究计划。
该研究计划涵盖了涉及粮食和农业领域的几十个研究项目,除了要稳定增加粮食产量外,该研究计划将会集中关注以下几个领域。一个是如何控制威胁全世界小麦作物的锈病问题,另一个则是如何保证粮食供应。此外,明尼苏达大学还将探寻在保证世界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确保环境清洁的有效途径,使下一轮的“绿色革命”真正实现“绿色”。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 美国人均寿命延长但仍落后有关国家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美国人的人均寿命有所延长,但其数值仍然落后于澳大利亚等国家。究其原因,一般地总要归因于美国人一些不好的行为表现,比如肥胖、吸烟、交通事故和犯罪性杀人等。然而,哥伦比亚大学米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们却认为,上述一般性原因恰恰都不能够解释这一问题,因为其终极原因在于美国的医疗体系。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考察了美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花费,分析了一些行为性的风险因素比如肥胖和吸烟,比较了15年间美国和其他12个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瑞典、瑞士和英国)的年龄在45岁至65岁的男性和女性的生存率。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从1975年至2005年,美国每15年的生存率都呈增长态势,然而在这期间,与美国相比,其他12国的人口生存率增长得更快。这就导致美国在关于人均寿命的排行榜上仍然排名靠后,尽管美国花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增长率是其他国家的两倍还多。
在对这13个国家的风险因素进行比较时,研究者们发现,美国和其他12个国家在吸烟方面的情况相差无几。事实上,30年间,美国吸烟人口的下降比率要快于其他12个国家。研究者们称,美国在人均寿命上的相对落后应归咎于美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自身缺陷,尤其是不受约束的医疗费缴纳体制以及美国人对特殊护理的过度依赖,因为那只会刺激医疗高消费而无益于人均寿命的增长。
全世界逾百家工商业领袖发表气候变化声明称 欧洲应在低碳经济领域保持领导地位
11月16日,全世界逾百家工商业领袖联名发表了一份更新后的题为“一个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抱负的、坚定的、公正的全球分配(an ambitious, robust and equitable global deal on climate change)”的公开声明。该声明增补的内容显示,各工商企业早已将未来的投资重点放在了低碳领域,各国政府必须对此从两个方面作出回应:第一,进一步采取措施保证诸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顺利实施;第二,贯彻落实先前所确定的“平行减排战略”(parallel mitigation strategy)。
这份声明是由威尔士亲王气候变化问题企业领导人发出倡议,并由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方案领导组织(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ogramm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主导,其目的在于呼吁全世界采取更多有力的行动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负责声明发布的项目专员Hedegaard表示,当今世界主要的投资活动都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而欧洲应该在此领域保持其领导地位。(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肖雯、徐庆超/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