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读过一本《董桥序跋》(董桥,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可惜里面介绍过什么书,有哪些作者,如今都已经统统忘记,仿佛等于没有读过这本书一般。不怪董君文字无力,只怨我记忆日衰,尚能一目十行,可惜过目全忘。不过书中偏有“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一句,过目难忘。这样机敏的警句,初看即带来一阵惊喜。却原来这是董先生自己的一本书名,因为“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董桥语)。
好句着实难忘,遂颂之再三,几乎到了会随时脱口而出的地步。不料前日我却顿生疑义,忽然对此有些不以为然起来。看官诸君请暂且扪心想一想,若只从昨日之新已成今日之故的时间法门而由此推论,这一说法也不过就是一般常识而已。岂不是卑之不甚高论。
三思过后,我猛然觉得,此话必须得反过来说,才真是会有那么一丁点儿耐人寻味的意思。应该说“历史是新闻的初稿”。因为我们今日听到的新闻,待到其发布的时刻,其准确与真实的程度,往往已远不及初稿时更接近刚刚发生但却业已成为过去的历史。真切的历史不过是在新闻的初稿中昙花一现,很快地就被扭曲成为带有各种偏见、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所谓正式“新闻”。定稿的新闻原来都已不再是历史,而真实的历史才只不过是新闻的初稿。
然而,好在如今我们已经到了无时无刻没有电视的时代。出镜之快,有时也真是让人感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比如说,数月前,我的家乡南京市发生了一起意外爆炸事故,省市电视台的记者们闻讯立即赶赴现场直播。也有不乐意此事曝光的某地方官员秘书,面带恼怒、语气凶狠地质问电视台记者,谁让你们拍摄播报的?一时糊涂中他竟然没有仔细听明白,其实记者早已经好心地明确警示过他,我们现在是现场直播。于是这段对话便作为历史而成为新闻,见证于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们一时茶余酒后令人喷饭的笑料。不光是电视,其他媒体也曾有过报道。虽然当地纸媒当天讳莫如深,却恰巧有某报记者事发后在场,于是迅速发稿,及时见报,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切身利益。
这里说的是有幸成为新闻的历史,至于那真地成为历史的新闻,我们倒是也有希望能够看到它们被再次挖掘,重新成为新闻的一天。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我十分认同作家李辉为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写的总序中的最后一句话,他说:“我始终相信,当真实的个人化记忆大量出现时,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原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朱小棣 哈佛大学住宅研究联合中心资深研究员、美籍华裔作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