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聚成都庆彝文规范30年
本报讯 11月19日,“2010中国彝学论坛·纪念国务院批准《彝文规范方案》推行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办。来自北京、上海、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100余名彝学专家围绕“规范彝文实践成效”、“彝语术语标准化建设”、“彝学学科建设”等主题展开了研讨。
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指出,1980年规范彝文正式推行后,推动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云南省彝学会副会长高昂介绍,在《彝文规范方案》的指导下,云南省彝学会2010年编写完成了《中国彝族通史》、《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滇川黔桂彝文字典》、《彝族原始宗教研究》,编译出版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其中,《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收录了《阿黑西尼摩》、《路南彝族丧葬经》、《南华彝族口传经》、《阿细的先基》等彝学经典著作翻译成果。 “《彝文规范方案》对彝学的研究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开展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旨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广大彝族干部群众,牢记党和国家对彝语文的重视和关心,促进彝族地区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高昂如是说。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人民以从事农业、副业和畜牧业为主,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彝族文字形成时代久远,但以前字体变形多,使用不统一,1976年四川省彝区开始试行规范彝文,1980年《彝文规范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此次学术研讨会恰逢彝族新年。当天,全国各地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喜迎彝历虎年的到来。(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小锋)
湖北省召开全省社会科学工作大会 提出开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 王伟光罗清泉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 11月16日,湖北省召开全省社会科学工作大会,回顾总结了湖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表彰了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代表,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强调,要开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努力向社科强省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主持会议。
会上,法学家、武汉大学教授马克昌,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语言学家和古文献学家、湖北大学教授朱祖延,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刘纲纪,经济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培刚,金融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周骏,经济学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夏振坤,会计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道扬,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陶德麟,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图书馆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彭斐章,经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谭崇台等13位专家被授予“荆楚社科名家”荣誉称号。
会议指出,湖北自古人文荟萃,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哲学社会科学界自觉担负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湖北哲学社会科学得到长足发展,无愧于时代、富有真知灼见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一大批学贯东西、德高望重的大师级人才辈出,湖北的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北的社科事业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社科大省。多年来,湖北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资助额一直稳居全国前三甲,在全国属于第一梯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重要的学科领域,都有湖北社科人的声音,活跃着湖北社科人的身影,湖北社科界不仅为湖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伟光指出,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极大改观,科学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省形成了团结向上、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湖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积极谋划,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结合湖北实际,提出并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开创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新思路。2009年1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湖北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发展成绩的取得和重大发展战略决策的构思、形成及其规划的制订、实施过程中,也包含了湖北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和智力支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王伟光指出,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促进世界多极化正在成为全人类的现实选择,促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要的转折。面对急剧的形势变化,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重温列宁在20世纪初的一个重要判断:形势变化“极其剧烈的震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重新估计一切价值’,重新研究各种基本问题,重新注意理论”。当下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冷静观察世界,重新审视各种理论,聚精会神地研究问题、推进理论学术创新的大好时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乘此时机,抓住机遇,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局面。
王伟光强调,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绝不能辜负党和国家所寄予的厚望。他深情勉励湖北社科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要立足自己,放眼世界,努力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积极跻身国际哲学社会科学前沿行列;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建设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罗清泉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的时代。湖北要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从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跨越的目标。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探索人才培养和大师名家脱颖而出的新途径,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分明的社会科学品牌,努力构建湖北特色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要高度关注国家发展和国际形势,努力推出一些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彰显湖北实力,扩大湖北影响,提升湖北形象。
罗清泉强调,现在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深入研究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开放先导、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改善、人才建设等重大问题,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最大限度地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准确认识现阶段湖北经济运行的新特点,全面把握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社科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和改进对社科事业的领导,为社科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努力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来自全省高校、科研单位、各市州和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共400余人出席了大会,冯天瑜等六位社科专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平安)
从文学鲁迅到艺术鲁迅
本报讯 11月19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鲁迅文化基金会(筹)主办的“2010鲁迅论坛——鲁迅的艺术世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文学院院长莫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等出席论坛。
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宝贵的遗产,传播、普及和传承鲁迅思想与精神,是中华民族肩负的重要使命。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早已被世人所知,但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却未被充分认识。此次论坛以“鲁迅的艺术世界”为主题,以“看鲁迅的艺术世界,谈大师的养成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未来”为中心议题,深入探讨鲁迅在艺术方面的精深造诣。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其他艺术领域的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对鲁迅在美术、书法等领域的成就,以及他对木刻、戏剧等艺术的兴趣与研究,进行深入剖析。鲁迅的艺术修养和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他成为大师的重要动因。
诸迪在致辞中指出,鲁迅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的一面旗帜。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思想,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人文精神,进行文化创新,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茜认为,鲁迅的精神实质、思想内核以及鲁迅精神所承载的多维而立体的智慧空间,不仅体现在鲁迅先生对推动文化进步和文学创作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反映在他对艺术的深刻感悟和研究中。因此,开掘鲁迅的艺术世界,探索艺术对一代大师养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思考艺术在继承鲁迅精神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不断走向创新和未来所发挥的作用等,是鲁迅研究者和艺术研究者共同追寻的道路和目标。
近年来,在鲁迅研究界不断涌现出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多个侧面凸现出对于鲁迅作品的相关研究在21世纪的新发展。走向21世纪的鲁迅研究,应以更加开阔的研究视野、科学的理论思维、扎实的研究功底为世人揭示出活在21世纪的鲁迅精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朱蕾)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主打“民俗风情牌”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实习记者杨晓娟 通讯员庞博)记者从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获悉,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入选《2009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名单,该院通过陕西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的博物馆专业标准、基本功能、基础设施等指标审查,顺利入选,排列在民办类博物馆中。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该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将建成古镇游览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主要有40院迁建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该院填补了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为中国崛起提供外交思想支撑 清华成立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本报讯(记者吕莎)11月17日,清华大学在北京成立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国务委员唐家璇受聘出任名誉院长。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宝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等分别致辞,庆贺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成立。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介绍了成立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背景和目标。
会上,唐家璇作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历史机遇,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思想的崛起,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思想上的保驾护航。中国在硬实力上已经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软实力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加强公共外交既是中国紧迫的外交任务,也是重大的长期战略。他认为,我国的智库远不能满足国家外交的需要,因此他提出,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代表世界一流的方向。
唐家璇给研究院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加强理论建设,二是注重战略研究,三是实践公共外交,四是给政府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表示,研究院将发扬清华在定量分析、科学方法、国际安全三方面的优势,加强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国际政治经济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崛起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可行的政策建议。
另悉,北京佳莲集团为清华建立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捐赠9800万元人民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0)发布
本报讯(记者肖雨枫)11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品牌城市国际论坛(2010)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论坛上正式发布了历经一年的研究成果——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0)。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是在中国政府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及评价标准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情况,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建立的一套反映中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方法,用以测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观察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整套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产业生产力、产业影响力和产业驱动力构成。产业生产力反映地区文化产业投入情况,包括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人力资源三个二级指标;产业影响力反映区域文化产业产出情况,包括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产业驱动力反映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市场环境、公共环境、创新环境。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0)使用2009年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计算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本次论坛公布的是综合指数、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北京、上海、广东分列综合指数前三,浙江、江苏、辽宁、福建紧跟其后,天津、山东、山西位列第八、第九、第十。产业生产力指数排名前十的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山西、辽宁、江苏、海南、山东、四川。产业影响力指数方面,江苏、浙江赶超“北上广”,位居前二;在产业驱动力指数上,则杀出两匹“黑马”——宁夏、海南。
另悉,从今年起,该中心将每年一度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通过纵向对比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了解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和速度,分析文化产业政策实施效果,明确短板因素有没有弥补以及优势因素有没有充分发挥,从而为各省市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数据和学术支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