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用水与石叙述:中国实验艺术家探究艺术新形式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24 13:5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41期独家报道“美学中国与世界”文章之一。

  水和石在中国思想中被比作生命之源和世界的结构,代表许多对立面,如血和骨、墨和笔、动和静、默和响、高和低,它们在西方思想中并无对应物。在西方思想中,心灵和肉体、文化和自然、男性和女性、形式和质料之间的对立占据主导。中国和西方的世界观非常不同,西方的艺术概念并不适合中国传统艺术。

  艺术是什么?艺术家是什么?做一个中国艺术家意味着什么?实验性的艺术家反复探索这些问题。他们赞美这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物质和运动而非语言成为意义的载体。美国艺术评论家芭芭拉·波拉克开始相信艺术界未来的某种形式将在中国发生。而我主张新艺术在物质和姿势的层面进行:新艺术代表的是谢赫和石涛的原则;实验性的中国艺术家诉诸一种在“物质”上操作的艺术。

  先锋艺术变古求新

  谢赫曾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1200年后,石涛在其画语录中要求艺术家创造而非模仿。石涛语录有两大贡献,一是关于天地的观念,与天地的和谐应是每个人的目标。天地在画中依靠丘和溪、山和河、石和水、骨和血、静和动的对比来暗示,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物质性,而这物质是精神化的。二是提出了“一画”,“一画”是艺术创造的精神。“一画”之立创造了一个世界,所有笔画从此产生。语录英译本最后有一段话被译者称作“最奇异的对话”:“非水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大,非山之任水,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任山,不足以见乎环抱。山水之任不著,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无由,则蒙养生活无方。”

  在追求气韵、通过“一画”呈现无限世界的概念下,如何理解中国的先锋艺术?我想指出变化,当代艺术家并没有按古人指定的去做。一个变化是他们用笔墨之外的东西创作,在表现艺术中用自己的身体,在装置艺术中用各种物件,以及土地、河流和山川。他们也用照相机、视频和电影,还有电脑、针线等。另一个变化是他们让其身体而非意识与世界实现和谐。

  以水和石为物

  现在我们来看几幅和水有关的作品。一是宋东的《水上作画》,他站在西藏的圣河边,重复把有“水”之印记的木块放在水上,好像在水上印“水”。河流拒绝词和物的交汇。词不是物,也不能抓住物。二是他1995年开始的《用水书写时间》。他用毛笔蘸水在石板上写字,水干后,书写的痕迹就消失了,就像声音消散后的话语。即使是文字也不能持久。在另一件作品中,水冲走了墨,正如它能冲走一切。

  还有关于山的作品。徐振2005年的行为艺术《8848减1.86》,以对喜马拉雅山的真实测量开始,以一个声明结束。这个声明说他和他的队伍将在2005年5月22日登上顶峰,并切割其顶部,使其减低186厘米,也即徐振的身高。这一作品可被看做面对大自然力量时的自我肯定,也可以是一个评价——对山的确切测量并不能触摸到它的光辉和崇高。它是宽广奇妙的,并不在意高或低186厘米。艺术家在表演中与山是否和谐?是的,他们是平等的伙伴:它并不压倒他,他也不减少它。作为珠峰的对手,徐振抓住了山的精神,实现了谢赫的第一法和石涛的“一画”。徐振以一种敬意触摸珠峰,把顶峰展示给世界,来证明他自己。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玛丽·怀斯曼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何兰芳、许航)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