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9点,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以下简称“部长讲座”)正式开讲。自2002年1月以来,这样的讲座已经举办了154场,1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相继登上临琼楼的讲台,从中外历史、哲学文化、民族宗教、文学艺术、时事政治、社会经济六个方面开讲。听取讲座的部级领导干部近两万人次。
8年多来,部长讲座历经寒暑、历久弥新,不仅受到了部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响应、学者的热情支持,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部长讲座是如何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中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报记者走访了主办方及相关学者。
弘扬党的学习传统
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党的政治优势的重要途径。回顾历史,每当国家和社会处于大转折、大变动、大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都会通过学习来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世纪之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政党的新主张。部长讲座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产物。
2002年1月,经过整修的临琼楼焕然一新。在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精心策划和国家图书馆的精心准备下,部长讲座正式启动。此后,每月一讲,从未间断。
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副书记俞贵麟表示,部长讲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部级领导干部特点,突出治国理政能力建设主题,目前已成为部级领导干部业余学习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现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告诉记者:“发起这样一个讲座就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习的有关要求,帮助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北京市、解放军在京单位的部级领导干部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文化,拓宽人文视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增强治国理政能力。”
适应领导干部需求
与以往开读书会、办学习班、写思想汇报等干部学习方式相比,部长讲座不仅形式更为持久,内容也更尊重部长们的需求。8年多来,部长讲座先后推出了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发达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康雍乾盛世的概况及经验启示、宋代历史再认识、儒学的历史文化特色、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如何欣赏交响乐和芭蕾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探索等不同类型的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研究员认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部级领导干部,已经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的群体。8年多来,部级领导干部们参加讲座所表现出来的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特点令人感奋。这个讲座能够做到长盛不衰,受到大家欢迎,恰恰说明其学习内容和形式是适合学习主体需求的,恰恰证明中央关于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是符合实际的,是有战略意义的。
很多部级领导同志反映,部长讲座融历史与现实、知识与思想于一体,对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文明进程、汲取历史文化营养、把握时代大势、指导工作实践很有裨益。一位部长在听完讲座后留言:“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是一场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历史”,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对部长讲座从历史文化着眼、提高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运行机制简洁高效
部长讲座与一般讲座有什么不同?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张纸、一支笔、一杯茶水,这就是主办单位为每位部长准备的听讲“装备”,简单、实用。但是,一个能够坚持8年多的讲座,其背后必定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品质的讲座来自于一套简洁高效的运行机制。讲座主持人、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雅芳告诉记者,部长讲座涉及很多繁琐、细致的工作,能够长期坚持,首先是因为主办单位和承办方各有所长、密切合作。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发挥着联系部级领导的作用,保证讲座“有的放矢”地开展;文化部发挥了对国家图书馆的指导职能,并调动起文艺团体的各种资源,确保讲座顺利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挥了与学术界广泛联系的作用,在确定选题和主讲人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国家图书馆则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其次要归功于部长讲座有一套严格的流程。部长讲座的主办方和承办方均有专人负责相关事宜。每年的11月初至12月底,主办单位和承办方要举行专门会议,对下一年的选题做出整体规划。方案一旦确定下来,就交由国家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落实。具体工作包括,讲座之前,要与主讲人取得联系,向其介绍部长讲座的特点、部长们的需求及讲座的技巧,确定讲座的核心内容。根据主讲人提供的讲稿,协助其制作幻灯片,为部长们编制参考资料、购买参考图书。讲座中,要为部长及主讲人提供各种后勤服务。讲座结束后,要收集部长们的意见及反馈、编辑和印制讲座《活页文选》,分送各位部级领导。年终,要根据《活页文选》和现场录像,将一年的讲座整理出版,并制作成光盘。每一期讲座都有四五十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8年多来,参与部长讲座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工作模式却很好地保留下来。
学界专家热情投入
部长讲座能够取得今天的影响力,还离不开学术界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在主办单位的精心策划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和著名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进来。任继愈、戴逸、李学勤、林甘泉、汤一介、袁行霈等蜚声国内外的老一辈知名学者和卓新平、余永定、郝时远、葛剑雄、唐浩明等新一代中青年学者都曾担任主讲人。
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自觉担负起联系学术界的主要职责,先后共有15位专家为部级领导干部做了17场专题讲座。从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监察制度、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到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与分流,从中国的现代化到美国的金融危机,内容涵盖了讲座的主要领域。
在短短的150分钟内浓缩知识、传授经典,这对主讲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张海鹏研究员在2004年做了名为《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的讲座。谈到当时的情形,张海鹏说:“部级领导干部不仅具有领导能力,也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给领导干部做讲座,不能掉书袋,不能过于学术化,要使听众能够听懂。但是也不能过于通俗化,而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恰当的理论分析。”
创新模式惠及社会
对这样一个讲座,部长们的反映如何?俞贵麟介绍说,部长讲座在开办之初,面向的仅是国务院系统的部级领导干部,但是随着讲座影响力的日益提高,各中央直属机关、北京市直机关及在京军队系统的在职和离退休部级领导干部纷纷要求参加,有些部长甚至打电话、写信多方询问讲座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部长讲座的对象逐步扩大。据《征求意见表》统计,部级领导干部对讲座的平均满意率超过90%。
在部长讲座现场,记者看到部长们个个神情专注,仔细聆听、认真记录。对此,周和平评价说:“部级领导干部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面对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有着比常人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在学习中获取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推动科学发展,开拓各项工作新局面。许多部级领导干部已把参加讲座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由于讲座都是利用星期六的休息时间举办,8年多来,部长们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瞬间。有的领导不顾病体,住院期间坚持前来听讲;有的领导出差回来,直接从机场赶来听讲……2005年,为表彰勤学不辍的部长,主办单位设立了“勤学奖”。截至目前,共有374人次获此殊荣。其中,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等领导还多次获奖。
由于受到部长们的全面认可,部长讲座的模式被逐步复制到地方,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许多省市的图书馆已与当地文化宣传部门联合办起干部讲座,有效地带动了地方领导干部的集体学习。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公开出版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已经结集出版至第九册,也受到了广泛好评。
如今的部长讲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为部级领导创办的讲座,而是一个惠及全社会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