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19 10: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2010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提升问题意识 谋求哲学创新

  本报讯 近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含宗教学、逻辑学)学部主办的哲学学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暨学科战略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到会致辞。哲学学部召集人之一、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到会讲话。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哲学的问题意识、学科特征、现实关注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

  陶德麟在讲话中指出,当代哲学研究要谋求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打破学科壁垒,“让哲学讲中国话”,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哲学界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哲学学者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将科学性与价值性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发展,体现时代主题,以现实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导向。随后,与会学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学者认为,哲学研究应注重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的融合,只有扎根于基础研究,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只有以广阔的视野来看待现实问题,才能以哲学理论的方式回应现实问题的召唤。在人类发展的每个世纪,实践和理论的真正创新总是伴随着哲学思想和观念的进步。当代中国哲学家应当在分析、解决历史课题的过程中实现哲学创新。哲学研究既要具有基础作用,又要具有前瞻作用;既应是对现实问题的概括,又应是对时代走向的探索。制定哲学发展的战略规划,既要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关注国际同行的研究状况,也要考虑哲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哲学发挥社会作用的现实方式。哲学研究必须具有学术导向,但同时也要注意学术规划的限度,避免出现那种貌似现实而实则无用的空泛研究。

  “对哲学发展进行战略规划有其必要性”,与会者指出。学者们认为,哲学研究应增强问题意识,哲学家面对的问题是现实的,回答的方式是理论的,应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内在的结合。学界应坚持以学术研究的价值为标准,推动哲学各研究领域与多种研究方式的对话,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哲学研究应在相对稳定的领域中谋求创新,进一步关注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哲学学者需要有忧患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一种学养。当今哲学研究应推动文本研究、理论阐释与现实解析的融会贯通,加强学术对话,促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哲学学科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等学科以及近年来凸显的哲学新兴学科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在本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分析了各二级学科和新兴学科近年来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

  学者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与会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有:目前哲学各学科发展状况如何?各哲学学科对哲学发展和服务社会有何重要意义?有哪些制约哲学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未来五到十年哲学各学科发展的重大目标和战略任务是什么?有哪些哲学的重点研究领域需要开拓或深化?高校哲学的发展需要哪些政策支持?与会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研究哲学未来五至十年的战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者需要进一步总结以往哲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指导作用,自觉汲取古今中外重要的思想资源,关注哲学新兴学科的发展,从问题入手加强理论研究,关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精神领域中重大的现实问题,推动今后五至十年高校哲学学科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哲学界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学术对话,加强哲学比较研究,鼓励以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研究,在研究重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哲学学者应当进一步反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宗教学、逻辑学等二级学科及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深入研究制约当代哲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解决哲学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哲学研究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在会议闭幕式上,哲学学部秘书长郭湛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认为与会学者们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哲学研究应注重各学科的特色,同时应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辩证看待学术自由与研究导向之间的关联,对关系社会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应进行必要的集体攻关,推动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哲学创新。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哲学学部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将开展高校哲学(含宗教学、逻辑学)战略规划研究。为此由学部委员和特邀专家组成了课题组,课题组将在调查问卷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撰写高校哲学(含宗教学、逻辑学)战略规划研究报告。与会学者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概括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推动跨学科和新领域的研究,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臧峰宇)

  专家呼吁中外关系史研究多关注现实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贺 通讯员雷伟军)“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现实,注重应用性。”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华侨大学校长丘进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10年会上如此表示。11月13—17日,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10年会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丘进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往来日渐频繁。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海洋型国家,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有许多至今悬而未决。当前,有些人对中外关系的理解比较肤浅,没有针对性,中国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现实情况相差甚远,这不利于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因此,他认为,中国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现实,与现实挂钩,注重应用性。

  通过对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思考,丘进认为,当前中外关系史学科研究存在三个难点:研究难度大、涉及面广、“显学”程度不够。中外关系史研究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重要一部分,目前从事该学科研究的队伍人群不多、规模不大,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注意到这个学科的重要性。

  在会议讨论中,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名誉会长陈佳荣,华侨大学教授黄海德,马六甲中华大会堂主席陈瑞燕等先后作主题发言,分别就《中国海洋史》古籍资料整理工作、中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民间信仰概念的认知、多元宗教视野中的马六甲宗教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内容作了主题报告。

  据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系从事中外关系史科研、教学、出版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于1981年成立,下设中外文化交流史、中日关系史、丝绸之路史三个专业委员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回顾孙中山与辛亥研究历程和成果 孙中山文化周在粤启动

  本报广东讯(记者武勇)11月12日,由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孙中山文化周,在孙中山故居正式启动。今年的孙中山文化周以“扬中山精神,塑文化品牌”为主题,共计75项活动,内容涵盖纪念活动、文化活动和旅游活动三个层面。

  11月12日,是伟大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诞辰144周年纪念日。今年孙中山文化周恰逢广州亚运会召开,明年又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文化周活动意义独特。文化周期间将举办包括“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与马来西亚《光华日报》联合组团开展寻找伟人足迹活动、华人华侨与辛亥革命大型采访启动仪式、香山华侨与辛亥百年论坛、广东省近代文化学会成立仪式、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挂牌、亚运信使游中山等纪念、文化、旅游三大类近80项活动。

  据悉,本届文化周将学术研究、文化普及、华人华侨、文化产业联为一体。活动期间将举办一系列规格较高的座谈会、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推动孙中山思想的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山市将“孙中山文化周”改为“孙中山文化节”。因此,今年的孙中山文化周被看做是明年辛亥百年活动的预热,为明年升级和更名的孙中山文化节做准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肩水金关汉简有望明年起出版

  本报讯(记者郭烁)日前,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暨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主办的甘肃汉简保护、整理、出版座谈会在兰州召开。会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海中西书局签订了肩水金关汉简的出版协议,1万多枚金关汉简将于明年起陆续整理出版。

  20世纪初西北汉简的发现,与敦煌遗书、安阳甲骨、大内档案并称为学术文化界的“四大发现”。由此而兴起的敦煌学、甲骨学、简牍学,与19世纪中叶兴起的埃及学、伊朗学、印度学、亚述学一样,均为世界性显学,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甘肃是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居延新简是1949年以来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其中,甲渠侯官所出8000多汉简已于1994年公诸于世,而其余1万多枚肩水金关汉简尚未公布,学术界期盼已久。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金关汉简的出版发表,将会对秦汉史研究和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产生重要意义。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建立东亚共同体必要但路艰

  本报讯 近日,构建东亚共同体与中日两国的作用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与会代表围绕东亚共同体构建的理念与实践、东亚地区合作的现状与问题、日本民主党政府的东亚政策以及中日关系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是否应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问题上,与会学者认为,建立东亚共同体是非常必要的。曾任日本驻联合国大使、OECD事务次长的谷口诚教授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地区主义兴起、东亚经济复合依存关系的深化、以及中日作为大国的“崛起”等,使建立东亚共同体成为必要。与会学者同时指出,东亚地区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地缘政治方面的离散性及对抗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东亚共同体建设的进程。

  在东亚共同体的前景问题上,各国学者普遍认为实现东亚共同体有较大难度,东亚共同体是个长远目标,不会一蹴而就。因为东亚地区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发展中国家多种经济体并存,文化和文明多样,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地区共识有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

  本次会议由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和吉林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协办。来自国内外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会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郑成宏 沈海涛)

  城市休闲功能引学者关注

  本报讯 11月6日,由世界休闲组织、中国旅游协会、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庭,世界休闲组织主席德雷克·卡塞,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APCL)主任庞学铨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会上,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程相占提出,重视城市的休闲功能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城市观念的重大变革,其深远意义至少有三方面:对全球范围内过度城市化浪潮的反思,对城市建设生态维度的诉求,对城市精神品位的重新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旭晓强调宜居城市的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环境中所包含的文化建设,二是城市生活中所包含的文化建设。相比而言,后一种文化建设需要更加深入、持久、细致的工作。

  本届论坛由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共同承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郑成宏 潘立勇 王旭晓 朱立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