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我作为北京航空学院的第一届学生被录取。虽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但五年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我是在成都被录取的,那时宝成铁路尚未修好。由成渝路到重庆,乘船沿江而下,东出夔门,独立船首,看旭日初升,点染江水一片金色。我的人生从此展开了新的一页。当时考入北航的新生,一部分暂到清华,一部分则到北京工业学院(即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我属于后者。上课的教室是临时修的平房,既无空调也无暖气,冬天靠烧煤炉取暖。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火红年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到大学后,虽仍有不少政治运动,但业务学习基本上正常。正是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系统学习了近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及知识,尽管这些都仍是基础性的、入门性的。现在看来,那时的课程设置可能过重,专业划分也可能过细,没有从更高层次上给予学生广阔的世界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历史熏陶。
......(作者:陈懋章 单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