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人文解读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15 09:1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解读和回答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只有在它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充分展示出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表现在它必须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不同时代的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既遵循文本,又不断超越文本,在具体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本性内化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求,就会演变成为一种理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执政党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内在根据。

  科学精神 实践本性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从事物本身的逻辑来看,文本就是文本,文本并不等于“主义”。马克思主义拥有庞大的文本体系,但这些文本并不等于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指导各个国家民族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智慧。文本不能改变和改造世界,改变和改造世界的只能是物质的力量,是那些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智慧的、觉悟了的人——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真谛并不体现在书本和文本之中,而是蕴藏在推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本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结晶和升华。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体现为近代以来人类实践的智慧。马克思主义洞悉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规律,探索改变人类生存状态和现实命运的出路,是引导人类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的伟大智慧。马克思主义赋予人类理性的力量,使人类更深刻、更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地位、意义和价值,认识自身发展的潜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属于自己的生活。历史证明,仅仅通过书本和课堂的途径是不可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智慧的,人类只能通过实践,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进程中,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去获得马克思主义的智慧财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表现为它是近代人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文本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浩如烟海,其中的每一个具体结论都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演变而成为历史的遗产。但作为指引近代人类正确观察世界,把握规律,洞悉社会,认识自我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进程中则具有永恒的地位和价值。在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观察世界、探索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变迁规律提供了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眼界和胸怀。

  那么,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同文本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区别呢?对此,经典作家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概括和表述自己的世界观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深刻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些表述,集中体现和展示了经典作家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在马克思主义庞大的文本体系中,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有可能随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完成其自身的使命,只有蕴涵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那些批判的、革命的本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真理的锋芒和青春活力。可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体现为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并不是一些文本形态的具体结论,更不是后来人改造社会可资依据的、现成的“图纸”和“说明书”。那些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词句、结论烂熟于心的人,那些专门用现成的词语来指斥、审视、评说当今改革开放现实实践的人,往往都自以为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和化身”,然而他们恰恰是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革命的、批判的本性,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降低到具体结论的层面上。

  超越文本 服务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还体现在它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智慧资源。通过对文本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真理体系,也不是僵化凝固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是特定历史条件环境的产物,是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而提出来的,因此原始文本是凝固的。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来自文本又超越文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这个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必须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对文本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必须立足于科学,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努力探索其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应该服务于和服从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深刻理解和阐释它的实践本性,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本性有机统一起来。否则,所谓的文本研究会磨灭和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成为少数人钻来钻去的故纸堆。文本是死的,是固定不变的,文本只有真文本和假文本的区别。而人是活的,时代是发展前进的,实践是不断更新和创新的。因此,科学研究探索可以针对文本,辨别文本,解释和阐释文本,从文本中不断发现和挖掘新的思想和智慧财富。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拘泥于文本,不能被文本的研究和阐释所束缚、所左右。

  人文精神 道德境界

  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它的实践本性是有机统一的。透过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我们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还蕴涵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性、人格和人的道德良心的拷问,展示和体现对人和人类的终极关怀。科学精神和实践本性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的追求,演变为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指引世世代代的人在科学精神和实践本性的层面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进行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人文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以及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探索追寻。在文本形态上,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和有形的;在实践本性不断外化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和不断创新的,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是可以用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来展示和证明的。但是,作为人文精神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其意义和价值则是形而上的和非功利性的,不能从实用的角度,也不能以功利性的尺度来评价和衡量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价值主要在两个过程中体现出来:一是在近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转换和升华为那些落后国家、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群体智慧,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生成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改变这些国家和民族生存状态和现实命运的精神动力;二是在人的心路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然要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向人的内心世界渗透和内化,塑造人的心灵和人格。在这个意义上,一些人信仰和追求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信奉一种做人的道理,就是追求一种做人的品位和品格,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做人的修养和德行,就是对一种崇高的人格理想和道德境界的感悟和践行,在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层面上体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意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勇 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本文为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研究任务,项目编号10JDJNJD101)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