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九次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 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新方向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15 08: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耿显家 实习记者杨晓娟)11月6日,由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共高陵县委承办的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九次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大会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优化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杨尚勤为大会致辞。

  协调发展:增长不只是“体重”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现出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振中认为“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偏差问题,即三大产业结构偏差大、就业结构偏差大。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10.6%、46.8%和42.6%,2007年分别为11.3%、48.6%和40.1%,这表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必须把经济结构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二是科学技术创新问题。中国的生产方式一味地依靠贴牌生产、全散件组装、半散件组装,这些都是低增值方式。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在能源的使用方面我们仅仅处在第二个发展阶段,这和工业化的进程是不相匹配的,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是相对落后的。四是收入分配差距大,而且不公平。中国1978年的基尼系数是0.18,而2009年为0.49。1%的中国家庭占有41.4%的财富。五是社会矛盾问题,包括垄断暴利、智力差距、贫富差距、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保障等问题。

  “增长方式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在于主导思想,真正从社会主义原则来改变经济制度、体制、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增长’不仅是体重的增长,而是各种生理指标的平衡,是骨骼、肌肉、神经、血液循环、消化、呼吸、生殖等各个系统的全面有机协调发展。如果只将‘增长’确定在体重这一指标,那么其‘方式’的改变,只能是更加重中国经济的病态。”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永佶如是说。

  共享富裕: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们为什么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收入分配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关联。北京大学教授孙蚌珠指出,虽然资本形成率在中国很高,但是资本的投入远远高于GDP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资本收益增长快于劳动要素收益。她说,一方面,劳动力总量过剩决定的劳动力买方市场和资本形成增加未能拉动就业增长,从而导致资本依赖加大、劳动力市场讨价还价能力减少,促成了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另一方面,资本要素产出弹性大于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贡献),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扩大,这两个方面是劳动和资本收益不同变化的原因。基于以上种种,在经济增长中劳动力剩余,资本处于主导地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势必出现收入分配不平衡,市场机制在社会公平领域是失效的,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社会不平等是必然的。“我们走了这么远,不要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孙蚌珠说。

  循环经济:解决能耗和环境的利刃

  中国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在经济发展中降低能源消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循环模式分为三个层面:小循环侧重于在企业内部贯彻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中循环主要在企业之间、在区域层面上建立生态产业链;大循环则是在社会层面上针对人类生活消费排放物的循环经济。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天义认为,由政府主导、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再以企业为主通过“工业园区”,按照“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模式发展,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要求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要求政府的行为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居民消费方式改变。最后王天义提出了八点建议:建立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绿色税收,资本市场实现绿色崛起,环境收费,建立生态补偿试点,开展排污权交易,政府实行绿色采购、引导公民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保险。(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