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15 08: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国首个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清华揭牌跨学科研究成亮点

  本报讯(记者沙岩 通讯员露英) 11月6日,在卫生部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开幕式上,我国首个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和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共同揭牌。

  尹力表示,希望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对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作出及时的学科反应,并产生积极的学术、政策及社会影响,为我国巨大社会经济变迁所带来的严峻公共健康挑战作出积极贡献。

  陈吉宁说,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的成立对清华大学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清华大学强调多学科的强强联合和跨学科的交融互动,更体现了清华大学在百年建设中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大学对社会民生的观照和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的、独立的校级科研及教学实体,由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景军,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希光,著名艾滋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林琦联合发起,融合了生命科学、社会学、健康教育、健康传播、法学、公共管理与政策、环境科学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筹备组负责人景军透露,该中心已经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批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探索北京建设新型世界城市的道路

  本报讯(记者孙龙 通讯员王林)11月7日,北京市科协综合性论坛之一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软实力——教育、科学、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兴起,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文化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最重要的资源和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照搬现有发达国家世界城市的模式,而必须在充分研究和消化其基本经验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吸收优异成果,进而探索北京建设中国特色新型世界城市的发展道路。

  建设世界城市,需要战略思维和前瞻思维。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阐述了北京以及整个中国提升软实力,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吸引力、外交政策、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亲和力、国家发展道路和模式、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国际形象等方面。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付宝华表示,世界城市并不仅以经济数据来衡量,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特色文化和城市特色精神。

  本次论坛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北京科技美学学会协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立足近代科学观开展薛凤祚研究

  本报讯(记者何兰芳)10月29—31日,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山东淄博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山东大学教授马来平认为,研究薛凤祚的科学观需要立足于标准近代科学观在会通思想方面。薛凤祚“镕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的会通模式特色十分鲜明。理论上,该模式反对拘守中国传统科学,主张“折衷众论,求归一是”;实践上,该模式选择以哥白尼日心说为基础,制定并实施自己会通中西的原则,大幅度改进历法的算法,以应用统领会通等。该模式深深扎根于薛凤祚具有浓厚近代气息的科学观基础之上。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发起和组织薛凤祚研究,是将学术研究和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薛凤祚是清代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科学的早期奠基人、西学东渐的关键人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薛凤祚研究却少有人问津。近两年,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一直把薛凤祚研究作为中心工作,先后多次召开薛凤祚研究动员会、专家报告会和论文作者座谈会等,组织全省会员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分别从科学思想、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学、机械学、占验、学术道路等方面对薛凤祚的科学贡献和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填补了薛凤祚研究的多项空白。(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澳大使芮捷锐南开发表演讲 潜在利好因素将深化中澳关系

  本报讯(记者沙岩 通讯员冀宁)“由于中澳两国经济深层互补,所以中澳关系会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加强。此外,在两国学生和旅游者的互相交流中,两国国民之间的关系也将进一步发展和密切。”11月7日,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南开大学客座教授芮捷锐出席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澳合作论坛演讲时指出。

  芮捷锐指出,在过去的10年里,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发展非常快。中国现在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际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还会继续保持与澳大利亚的这种关系。同样,澳大利亚也变成了中国重要的投资热点之一,尤其在资源和能源方面更是如此。

  芮捷锐说,澳大利亚作为中国一个长期稳定的矿产和资源的供应者来支持中国的快速发展需求,是两国间的经济呈现出深层互补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这种经济上的深层互补关系,中澳两国关系将会持续加强。

  芮捷锐表示,在下一个10年内,有许多潜在利好因素可以深化和扩大中澳双边贸易和投资。澳大利亚在许多现代工业服务领域拥有世界级的专家,中国的领导者们也将澳大利亚的这种优势视为下一阶段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此外,在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两国面临着共同挑战,同时这方面也将是两国更进一步合作的沃土。(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