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知识鸿沟”:2010年世界社会科学现状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1-12 16:3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10月,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的《2010年世界社会科学报告》称,“知识鸿沟”(Knowledge Divides)普遍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并有继续扩大之趋势。西方世界借助其传统优势和语言的强势地位继续主导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业已形成的学科间分工过于细化的状况,使社会科学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这种现状和趋势不利于社会科学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问题。

  根据这项报告,现今全球社会科学文献的75%在北美和欧洲发表,其中85%的研究成果部分地或全部用英文编辑出版;1/4的社科出版物在美国出版;学科覆盖面绝大多数是经济学和心理学;2/3的社会科学刊物出自美国、英国、荷兰和德国这4个国家。这显示,西方思维模式主导社会科学领域的局面仍旧十分明显。从文献索引方面看,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欧洲和北美研究成果的依赖逐渐加重,这种“国际化”明显带有“西化”倾向。

  而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几乎垄断了主流社会科学成果的发表和传播,使获得社科成果的途径受到很大限制,扩大了知识鸿沟,也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植根于其他语言及文化传统中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

  《报告》还指出,当今在美国工作的经济学博士中的1/3,社会学博士中的1/5是在美国以外产生的。据估计,自1990年以来,每年平均有2万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离开非洲高等教育系统,前往美国、欧洲甚至中东和澳大利亚工作。社科和人文学科这方面的情况更严重。历史、考古与哲学这类学科在许多国家已经岌岌可危。这种情况在非洲以外的地区也并不少见。这样的人才流动趋势造成了在社科知识的占有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后果。

  《报告》也显示,过去10年间,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社会科学得到迅速发展。中国自2003年以来,拨给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教学和科研预算的增幅每年约为15%—20%;过去10年中,巴西从事社科研究的人数增长了近2倍;而在印度,2005—2006年度,1102.8万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中,学习艺术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占45.13%。如果再加上商业和教育专业,这一比例则达到64.60%。但随着苏联的解体,由于人才流失等原因,俄罗斯的科研力量出现衰退,2007年,俄罗斯有13740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数量只与1999年大致相当,其中一半是经济学家。然而,新兴国家虽然急起直追,但尚不足以改变上述整体格局。

  全球化趋势使得社会科学工作者越来越主动或被动地与主流体系“接轨”,这时常会造成全球问题的共性和地区问题的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处理欠妥,影响社会科学成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针对性。发达的“北方”国家的主流思维定式与发展中“南方”的社会现实存在差异,这使得所谓主流社科研究工作难以回答发展中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为了“国际化”,也存在着脱离本地实情而片面追求所谓“统一规范”的倾向。

  此外,学科间分工过于细化亦阻碍各学科间的交流与整合。分工与专业化是一柄双刃剑。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效率,并且也是学术研究工作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但是过度专业化使每个学科涵盖面趋窄,这对解决世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综合性问题不利。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虽已有少量尝试,但有效的解决办法尚有待继续发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高乐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