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哲学系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13人(另有外籍讲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9人(另有兼职博导3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24人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本科专业,一个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一个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江苏省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
苏州大学哲学系远承东吴大学政治学系,近接江苏师范学院政教系,具有较长的哲学学科发展历史,曾先后涌现出陈志安、吴建国、崔绪治、任平、潘桂明、王金福、蒋国保、李兰芬、朱永新等国内知名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在实践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吴建国与崔绪治教授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上连续发表合作文章,论述实践的规定性,阐述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实践观,并把对于实践的研究从认识领域推进到社会历史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任平教授和王金福教授分别以“交往实践与主体际”和“实践唯物主义”为主题继续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他们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版了各自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交往实践与主体际》(1999)、《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1993)、《实践唯物主义》(1996)。1985年,崔绪治教授首倡在国内开展管理哲学研究,先后出版了《现代管理哲学概论》(1986)、《现代管理哲学纲要》(1990)和《现代管理哲学》(1999)三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此后,苏州大学哲学系相继开展了管理文化、管理伦理学、发展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研究专著有:李兰芬教授的《管理伦理学》,李兰芬与崔绪治教授合著的《管理文化》,任平教授的《全球发展:模式、理论与选择》,狄仁昆教授的《走向大科学的经济学:经济哲学》,朱永新教授的《迈向21世纪的国际理解教育》等。
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哲学系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哲学学科教学体系(目前已经培养出62位哲学博士),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外国哲学四个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系的传统优势学科,1979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1994、2001两届江苏省重点学科,是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近5年来,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育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又取得了进一步的成绩,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5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等4项,培育博士生54名。目前,该学科把对全球化时代重大问题的哲学反思和科学解答作为主攻方向,并且在现代性问题、全球化问题、风险社会问题、发展伦理问题、资本问题、中国城市化问题等研究领域继续处于国内前列。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潘桂明和蒋国保两位知名教授的加盟,我系的中国哲学学科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于2000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并重,以明清哲学为主体,以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为两翼的研究格局。明清哲学方面已经出版《清代哲学》、《晚清哲学》、《明清之际新人学》、《方以智与明清哲学》等学术专著8部。其中,《清代哲学》获安徽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翻译成韩文出版,产生了国际影响;《晚清哲学》获江苏省2000—2002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明清之际新人学》获江苏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儒家哲学研究方面已出版《方东美思想研究》、《论语新解》、《儒释合论》、《人伦之本》、《先秦儒家情性论》等著作11部,其中《方东美思想研究》获江苏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佛家哲学研究方面,已出版《智评传》、《中国天台宗史》、《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等专著15部、译著2部。其中,《智评传》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潘桂明教授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226万字),更是被同行评为近三十年来中国佛教思想研究方面最杰出的代表作。
苏州大学哲学系的伦理学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99年获得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二十多年来,伦理学学科借助并传承哲学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方向上的研究优势,在注重中、西、马伦理学经典著作解读的基础上,致力于对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为主体,以“中西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研究为两翼,以解读式和对话式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学科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学科带头人李兰芬教授协同团队同仁先后主持及其主要参与的国家、省部级项目共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当代中国德治研究》、《伦理学导论》、《管理伦理学——基本理论与个案分析》、《道德学习研究》、《寻找权威的道德基础:汉初德政思想研究》等专著12部,获得省部级奖8项。
在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随着朱建平、车玉玲和邢冬梅三位教授的加入,我系的外国哲学学科进入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目前,该学科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形成了以合理性问题为核心,宗教哲学、语言与逻辑哲学以及科学哲学并行的研究格局。目前已经出版研究专著7部,译著6部。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启蒙精神逆转的理性根源》一文获得省人文一等奖,《科学大战之根源》一文获得省哲学学会学术成果一等奖,一名青年学者获得了霍英东基金研究类三等奖。
近十多年,我系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先后培养和引进了周可真、陈忠、杨思基、车玉玲、朱建平、邢冬梅、陈进华、于树贵和庄友刚等中青年教授,以及众多优秀的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其中,周可真教授的顾炎武思想研究、陈忠教授的城市发展哲学研究、杨思基教授的“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车玉玲教授的俄罗斯宗教哲学研究、朱建平教授的形式语义学研究、邢冬梅教授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都已经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苏州大学哲学系教师共承担了省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多项,重点项目3项。近5年来,苏州大学哲学系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和《哲学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发展伦理学的范式研究》(陈忠)、《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观上的会通》(周可真)、《全球发展公正性:伦理本质与实践建构》(陈忠)、《城市失序与当代中国城市秩序的伦理建构》(陈忠)、《美好生活:关于城市意义的批判与建构》(李兰芬)、《空间的资本批判与文化抵抗》(车玉玲)、《从对象到视阈:空间生产与空间批判的意义转换》(庄友刚)、《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多维视野》(王金福)、《实践关联关系的“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杨思基)、《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王金福)、《亚当·斯密道德形成理论批判》(李兰芬)、《公正标准体系的批判与重构》(李兰芬)、《法家伦理思想的独特内涵》(于树贵)、《对“颠覆”中国哲学原著之旧注的质疑》(蒋国保)、《从价值观念变化审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运动》(蒋国保)、《生命精神与人文途径:一种回到文本的阐释》(尤小立)。出版《中国佛教思想史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当代中国德治研究》、《方以智与明清哲学》、《规则论》、《拨开“物象化”的迷雾》、《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等研究专著20多部。获得省级以上等教学和研究成果奖20多项,“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评为江苏省和国家精品课程。主办了全球化时代的资本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美哲学论坛、中俄哲学论坛、全国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全国首届中西马哲学对话会议、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研讨会、江苏省伦理学年会等多次国内、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
苏州大学哲学系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除了与国内众多大学哲学学院或哲学系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外,还先后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过程哲学研究中心、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和东吴大学哲学系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郭世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