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景点人潮涌 曹操墓前倍冷清
本报讯(记者郭潇雅发自安阳)安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喜迎四海八方游客,中国文字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博物院、被称为“人工天河”的林州红旗渠、具有“北雄风光”的太行大峡谷等各个旅游景点人潮涌动。但近期被炒得火热、最令游客期待的曹操墓,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在十一黄金周开馆。曹操墓前显得冷冷清清,稀稀落落的游人只能在门外望墓兴叹。
十一期间,记者首先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广场上花团锦簇、彩球升空。馆内各展厅为游客们展出了甲骨文、金文、简牍、少数民族文字等古文字,人们可以通过出土的文字文物,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馆内的多功能展厅具有各式各样的电子触摸屏,可进行多种古文字游戏,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导游小冯对记者说,这里每天都有将近5000人来参观。
在风光旖旎的林州太行大峡谷,很多游客千里跋涉,驱车来此参观。放眼望去,山脚瀑布边、山间栈道上、山顶凉亭中,到处可见熙熙攘攘的游人。走进大峡谷深处,不但游人众多,更有结伴来此绘画写生的艺术家、勇于冒险的攀岩爱好者、挑战自我的自行车车队。在太行屋脊的最顶端,一群摄影爱好者从各个方位安装好三角架,等待捕捉日落时那灵光一闪的瞬间。
在古都安阳,其他景点也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安阳殷墟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表示,黄金周期间,来殷墟博物院参观的游客每天都有数千人。汤阴羑里城、林州红旗渠等景点高峰时间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相比这些游人络绎不绝、纷至沓来的景点,最近令国人关注、游客期待值更高的曹操墓,在黄金周期间却让前来观赏的人们大失所望。在西高穴村曹操墓门前,只有寥寥一些游人在门外徘徊,与其他景点相比大为冷清。曹操墓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目前曹操墓由于各种原因暂不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他们也不清楚。但即使这样,仍然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驱车前来,落得扫兴而归。一位车牌号为“陕A”的游客对记者说,自己从西安过来就是专门来看曹操墓的,从网上得知,门票60元一张,怎么现在又不让进去看了。当记者问起有没有事先了解到曹操墓暂不开馆的情况时,那位朋友表示并没看到相关消息说曹操墓不对外开放。(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深入了解开发西部人文资源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首发式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项江涛)近日,“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首发式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民盟中央宣传部部长吴志实、费孝通生前秘书张荣华及费孝通女儿费宗惠女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乌丙安和资华筠两位副主任及曲六乙、刘锡诚和祁庆富委员等40余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西部人文资源课题立项的缘起。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号召,费孝通先生应邀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想通过艺术研究的渠道,来了解和开发西部的人文资源。2001年,“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通过立项,由费孝通亲自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具体执行,并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西部地区等40多个学术机构的100多位学者共同参与,历时7年,于2008年结题。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这一课题的学术成果之一。丛书共12本,由学苑出版社于2010年1月正式出版。
高拴平代表民盟中央发表讲话,对西部人文研究课题成果予以积极肯定与祝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李莉代表课题组向与会人员汇报了课题进行情况、成果形式及学术收获等。以乌丙安为代表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鉴于西部文化资源的极其丰富多样性以及西部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部人文资源课题”应该继续研究并深化下去。(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农村改革发展的“隆中对”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高层论坛在襄樊举行
本报讯(特约记者杨少波 秦操)由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湖北省党建研究会、湖北省民政厅与中共襄樊市委举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高层论坛,9月25日在襄樊举行。来自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以及湖北省委组织部等单位的33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和推广价值,各抒己见,献言献策。
古城襄樊的生动实践
襄樊市委书记唐良智同志在致辞中说,襄樊是一个农业大市,推进农村科学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基层组织,市委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008年,市委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针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不优、工作体制不顺、集体经济薄弱等突出问题,在总结提升基层实践基础上,探索推广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即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村级重大事务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的民主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的“三联共建”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格局。
今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襄樊视察时,对“三三制”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又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视其成熟后加以推广借鉴。
据襄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仲初介绍,“三三制”模式经过近两年探索实践,目前全市形成“三位一体”的村909个,村主职干部一肩挑达到71%,“三会治事”和“三联共建”实现了建制村全覆盖。推广“三三制”模式,加快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壳村”从2008年底的1441个减少到目前的366个,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比2008年底增加552个。今年上半年通过“三会治事”共研究决定村级重大事项3326件,在“定事”环节被否决的357件,群众满意率达96%。组织市、县、乡三级机关、事业单位、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与2344个村结成共建对子,帮扶和带动农村发展。
农村党建的探索创新
湖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湖北省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研究会名誉会长张晨表示,“三三制”抓住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有效理顺了农村管理的体制机制,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三三制’模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基层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经济体制与制度研究室副主任国鲁来这样评价。
在论坛上,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戴焰军说:“加强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是新情况下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三三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赵长保认为,“三三制”以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但最好的效果是它并不是就组织建设抓组织建设,而是以抓组织建设来促进全面的发展,形成长远的动力。
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志强提出:“基层组织建设活力在基层,创造在群众,‘三三制’模式是襄樊市委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结果,是抓基层、打基础、强基本的有效载体。”
“三三制”模式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成果创新,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北省党建研究会会长武清海高度评价,认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全新制度和运行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路
论坛举办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求是杂志社,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入基层,对“三三制”工作进行了前期调研,实地考察了新农村建设。
“如果把襄樊农村对‘三三制’模式的探索放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看,这些村庄近几年的发展轨迹,对我国今后如何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作用就更加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改伟感慨地说。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周溯源认为,“三三制”模式将给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起到示范与借鉴作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主任常光民也认为,“三三制”的做法和经验,不仅适用于襄樊,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应深入总结,不断完善并大力宣传。
中央党校党建部党的学说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吴辉表示,“三三制”的普适意义,在于其科学的理念,包括发展的理念、民主的理念、统筹的理念等。《学习时报》理论部主任刘学侠认为,“三三制”模式不仅是在党建方面,它对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农村的现代化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蔡乐苏在发言中说,“‘三三制’模式为中国广大农村的科学发展、和谐安定、生机勃发闯出了一条新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希望之路。”
“三三制”是农村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成果,是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老问题的新探索,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副巡视员徐文秀认为,它具有很强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郑科扬强调,要促进“三三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贯彻好习近平和李源潮同志的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三三制”的认识,不断探索完善,成熟后更好地推广。(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预测 今明两年GDP增速高位平稳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贺 通讯员李静 崔庆炜)日前,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办,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协办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共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0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举行。
发布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永财与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先后致辞,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0年秋季预测报告,公布对中国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共六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
报告认为,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回升态势,但是,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需求结构调整乏力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等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导致我国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陷入多重的两难局面。因此,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好调控的基调和尺度,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对下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严峻的考验。
报告显示,在外部市场复苏缓慢、国内人民币稳定升值,以及随着控制信贷与保持金融稳定的新措施出台,我们预测2010年中国GDP可增长9.84%,但是,2011年GDP增长率可能将回落到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10年预计为2.68%,2011年略降至2.04%,今明两年GDP增速能够保持高位平稳,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据悉,此次报告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九次发布。CQMM是由中新两国学者共同开发的一个小型动态季度宏观模型。目前,它是我国国内少数投入运行并定期发表经济预测、经济分析与政策模拟评估的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外交学院、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数量、信息经济学研究趋势 将经济系统视作生态系统
本报讯(记者张春海 通讯员李礼)日前,数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影响学术研讨会暨乌家培文库首发仪式在京举行。讨论会由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和华侨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提出,信息经济时代为中国带来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机会,特别需要对信息经济学加深研究。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李拉亚指出,金融危机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学都存在缺陷。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全球性的问题,而后工业文明推崇绿色经济。目前,我们处在经济理论革命的前夜,经济学的数量化、信息化可以为这场革命作出贡献。改变以往机械的经济学观点、突破目前的线性思维,将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是当前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这一趋势已经从理论层次进入实践层次。在总结中,乌家培称,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具有三个共同特征:都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点;且都具有渗透性和融合性,方法导向固然重要,在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两者都与管理和管理学交叉、相融,使其变得生动。目前,信息经济学尚未定型,需纳入应用经济学中。他还指出,方法的突破具有不确定性;而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特别是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丰富经验,可能是这两门学科取得突破的增长点。(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发展道路成热点话题 诺丁汉大学与西安交大联合举办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
本报讯(记者张小溪)9月17—19日,第三届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位学者、政府官员和媒体人员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发展”,会议内容安排不仅有著名学者的主题报告演讲,也有多场围绕热点问题展开的学术成果展示和小组讨论活动。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克里斯托弗·拉德(Christopher Rudd)为本届论坛开幕致辞。中国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建堂进行了“世界经济复苏中的挑战”的主题演讲。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体系,各个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发展战略,中国的发展道路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例如中国的角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怎样进行政策调整,学术界对于中国发展研究又有哪些新的成果等。与会者就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和国内移民问题、公民社会、政府管理、中国实力上升以及中欧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成果分享,对于后危机时代中国问题和中国发展的研究有着现实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德国加大力度 吸引国际学生
本报讯(记者刘潇潇)10月1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教育展又将在北京拉开帷幕,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将携众多德国高校和教育机构组成德国高校联合展团于15—24日分别在北京、大连、西安、上海参展。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驻京办事处营销专员金郁夫先生向记者透露,此次巡回展将通过展览与讲座的方式向参观者提供大量关于德国精英教育和尖端研究的信息,来自30多所德国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教授和学术工作者将为中国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现场讲解德国留学及德语学习的最新政策。
为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到德国留学,适应留学市场需求,德国政府及相关机构不断提出改革方案,试图改变德国留学令人“望而生畏”的传统印象。为此,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耗资260万欧元资助德国高校国际化项目并设立评估委员会,邀请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走进高校进行访谈,对计划和已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并对高校国际化战略发展给出具体建议。项目的第一阶段已于8月底结束,共有6所高校经过激烈竞争得以第一批参与项目。9月30日,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与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在柏林共同召开“实践中的国际化——挑战与展望研讨会”,总结项目一年来取得的成果。国务秘书考内莉娅·克外内·提伦(Cornelia Quennet-Thielen)说道:“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向世界敞开大门。”该项目将于2013年结束,在此期间,高校将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并于2013年完全接管评估委员会,以便在高校中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9月1日起项目进入第二阶段,又有45所高校有幸成为项目成员。“高校对该项目的热情反映了国际化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国际事务副主席迪特·兰岑教授(Prof. Dr. Dieter Lenzen)强调,“当今社会要求高校将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并为社会发展进行学术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针对留学生的服务水平,保障外国学生获得与本国学生同等的权利,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共同制定了《德国高校留学事务准则》,针对留学咨询、申请、录取、入学等环节规定了普遍适用的准则和相应的最低标准。目前已有113所德国高校承诺遵守该准则,有些甚至制定了高于最低标准的服务计划。
根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2009年的统计,约23.9万外国学生在德国高校就读,占德国370多所高校所有大学生数量的13.4%,其中中国学生约25000人,已连续多年占据外国留学生数量首位。(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