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序揭秘
当!当!当!
炉火熊熊,铁锤震地。
厂长从炉子里钳出一块通红的钢板,固定在铁砧上,一个青年工人立刻挥动铁锤,用力砸击,火星四溅,汗滴入土,钢板在铁锤砸击下服服帖帖地弯曲成形。
国庆前夕,微风细雨中,本报记者走进洛阳东郊马坡小李村的一个洛阳铲作坊。
马坡小李村——赫赫有名的洛阳铲的诞生地,即使在今天,这里仍是正宗上乘洛阳铲的出产地。
记者走进作坊的工作区,作坊内的火热气氛驱散了外面秋雨的凉意,四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汉子一起狐疑地看过来。记者直言是专程从北京过来考察洛阳铲的制作的。青年工人这才放下铁锤迎过来,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各种洛阳铲的价格:这里生产的洛阳铲按型号大小分90、70、60元等多个价位。“我们这里打造的正宗洛阳铲,即使在小李村也是一流的。”
记者在作坊里观察了一番。工棚下的地面上杂乱地堆着许多锰钢板,叠置着几十个打制平整的平板铲头,靠近砧板码放着一些已经卷曲成U形的洛阳铲铲头,旁边的小仓库倚墙斜靠着几支已经焊好铁柄的洛阳铲成品。传统洛阳铲的基本工序是先将锰钢板捶打成平板,然后经过最关键的卷曲成U形的捏形工艺,制成洛阳铲铲头,最后焊上铁柄。现在也有制作成有标准接口的铲头,然后直接套接各种钢管的。一支洛阳铲看似简单,其实要经过20多道工序,基本全部是手工制造,其中最关键的是淬火和捏形,这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做到。这个作坊除了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洛阳探铲,也可以根据用户自行设计的式样加工定制。
直到记者告辞离开,“厂长”稳坐执钳,一言未发。
走出作坊,记者坐上在外面等候的出租车返回洛阳城区。司机韩叔是地地道道的“老洛阳”,原来在洛阳工业区某机械厂工作,前几年下岗后开起了出租车。说起洛阳铲,作为洛阳人,韩叔心情有些复杂:“在洛阳,洛阳铲其实是很普通的东西,在很多地方都用得上它。它只是个工具,并不是盗墓贼才用它,考古队也用它,在洛阳搞工程建设也必须用它。”
“洛阳盗墓最严重的时候是80年代那会儿,洛阳北边邙山上全是古墓,被盗墓贼破坏很大,洛阳铲起了很坏的作用,现在文物管理严了,抓住盗墓贼判重刑,洛阳盗墓的比原来少多了。不过还是有的,听说前不久南边龙门石窟附近还发现有洛阳铲探洞,盗墓贼敢在龙门动土,他们的胆子可真够大的。”
“盗墓贼不但用洛阳铲在洛阳盗墓,还用它在全国各地盗墓,真的是‘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每次听到这类新闻,我都觉得脸热,这真是洛阳的耻辱。”
“在洛阳搞工程建设,都必须先用洛阳铲探清楚才可以动土。当年在洛阳建设‘一拖’等大厂,洛阳铲都起了作用。”
在细数了一路洛阳铲的正与邪之后,记者下车时,韩叔说道:“话说回来,其实,我觉得洛阳铲倒是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淘宝偃师 洛阳铲面临失传隐忧
告别韩叔,记者前往偃师市拜访在网上结识的好友老孙。偃师位于洛阳东30多公里,是河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先后发掘了二里头夏商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在中国夏商周三代考古研究中影响极大,在这些考古发掘中,洛阳铲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的店经营的是正宗孙记洛阳铲,就是在马坡小李村打造的。”得知记者刚从小李村过来,老孙说道。
老孙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孙记考古工具专卖店”,主营各种洛阳铲和考古探针,在网上颇有名气。“孙记”既是指店长老孙自己的姓氏,也是指该店出售的是孙氏洛阳铲。“孙氏洛阳铲的质量在整个洛阳也是响当当、数一数二的,写《中国人盗墓史》的倪方六做节目也是从我这里拿的一套洛阳铲。”老孙不无得意地说。
因为与记者是好友,老孙没有忌讳,在他的工作室向记者逐一介绍起各种洛阳铲来:3—33cm各种型号的经典洛阳铲,头部合围、便于取泥的泥铲,头部尖锐厚重的破砖铲,以及掏沙铲、灰桩铲、电动洛阳铲等十余种由洛阳铲祖型发展而来的各式洛阳铲,让记者大开眼界。
老孙又向记者介绍了还没有上市的两种最新产品:一种是朋友们一起设计的可以钻的洛阳铲,另一种是将最常用的经典洛阳铲铲头、探针、加铜联接杆、考古刷等组合起来,装在一个礼品箱中整体出售。
洛阳铲的应用非常广泛,从老孙这里购买洛阳铲的有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队、石油勘探队、建筑工程队、农业园林学校和单位等等。“上海有个单位把从我这儿买的洛阳铲带到南极做探测,使用效果非常好;北京一个农业学校在印度尼西亚也使用了洛阳铲进行探测作业;河北有家在秘鲁进行探测工作的公司也从我店订了大批洛阳铲。洛阳铲在世界上也很有名。”
“那是否有盗墓贼从你这儿购买洛阳铲呢?”记者问。
“我们没法判断买家的身份。其实使用洛阳铲的很多都是各个领域的公司。现在还有许多人买铲纯粹就是为了收藏。”老孙说道。
然而,让记者意外的是,老孙提出了自己对洛阳铲前景的一些担忧。由于洛阳铲是手工制作的,要成为让人信赖的老师傅,在关键工艺上需要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随着马坡小李村年轻一代生活状态的改变,洛阳铲的制作近年来也开始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老孙与马坡小李村洛阳铲生产作坊接触很多,对洛阳铲生产者的现状也非常了解。“也许二三十年后,正宗洛阳铲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挽救独门绝活 洛阳铲申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文物专家、洛阳第二考古工作队研究员蔡运章是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他向记者透露道:“我们正在启动申请将洛阳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常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洛阳铲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听说洛阳有关方面已经正式启动申请程序,记者还是有些惊讶。于是记者查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标准,发现其实洛阳铲完全符合要求,甚至可以说,洛阳铲特别符合要求。
蔡运章向记者说到,虽然洛阳铲背负了很多恶名,但是我们还应记着,洛阳铲也是保护文物的最好的工具。从50年代初期全国文物系统在洛阳举办考古训练班以来,洛阳铲被确定为全国文物普探工具,由此见证了几代中国考古学家的成长历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工具。90年代,有位美国教授曾经将外国考古工具“荷兰钻”和洛阳铲进行过比较,他的结论是洛阳铲更胜一筹。可以说,在世界范围,洛阳铲都是最好的考古工具之一。
洛阳铲至今仍是手工制作,虽然外地也有仿制的,但是都比不上洛阳制造的洛阳铲,洛阳铲可以说是洛阳人的独门绝活。在洛阳铲的使用上也是如此。全国各地考古工作者大多会使用洛阳铲,但是一般限于小面积探测,如果要进行大面积的系统探测,还需要邀请洛阳的探工队进行。
由于盗墓贼在盗墓时广泛使用洛阳铲,因此洛阳铲在普通人眼中常常被视为盗墓的同义词。蔡运章认为这对洛阳铲是不公平的,“洛阳铲只是一种工具,就像武器,可以用于保家卫国,也可以用于杀人越货,关键是看使用的人以及人如何使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文/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