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和英国经验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与江苏省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共同举办。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就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何在社会转型期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近年来成为国内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在这方面,英国新左派理论家作出了可资借鉴的尝试,尽管在政治实践上乏善可陈,但他们在理论建构上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与英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对于英国新左派,国内学界虽然早有了解,但是比较系统的认识、研究尚未展开。为了促进国内学者对于英国新左派思想家的了解,此次会议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张亮教授主持编译的《英国新左派思想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作为会议材料。书中收录了有关英美学者对于新左派的最近研究成果,此书的出版对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将起到推动作用。
英国新左派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终结于70年代。虽然作为政治运动的新左派历时短暂,但是它在理论上却留下了甚为丰厚的遗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新左派的研究日渐兴起,近年来新左派所特有的英国性问题成为英美学界的热点话题。尽管与会学者们都同意对英国性的坚持和强调是新左派在理论上获得成功的原因,但是在理解英国性内涵及其理论意蕴上,各位学者却各持己见。参加会议的国外学者们从各自的立场上发表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迈克尔·肯尼教授通过对40年前发生在汤普森和安德森-奈恩之间那场围绕“英国的特殊性”著名争论的回顾,指出尽管汤普森的观点存在着局限性和缺陷,但他却留下了一份值得继承的遗产,即只有扎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土壤,一种具有大众基础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自由化的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被创造出来。美国内华达大学的丹尼斯·德沃金教授则通过对斯图亚特·霍尔生平著述以及与英国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考察,对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这一观念本身提出了质疑。英国利兹城市大学的保罗·布莱克里奇以工人阶级运动为中心重新对新左派思想史进行了梳理,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本土化才能重新变得具有现实性的基础并不是左派知识分子,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精神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团结。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小崛真裕教授通过对日本当下马克思主义左派现状的考察和对日本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潜在地得出了一个与本次讨论主题一致的结论:只有直面日本当前的贫困和财富再分配这种本土化问题,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随着左派的再次崛起,重新赢得自己的理论地位。
四位外国学者的发言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丰富和深化了对英国性的理解。这不仅拓展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路径。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讨论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这一问题是国内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强调指出,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而言,在探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或者民族化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只有在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化与地方化这两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清楚地界划之后,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本土化或民族化的真实边界。南京大学张传平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内涵和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史重建,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和目的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动的实践性来改造中国,使旧中国变成新中国。
就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具体理论建构问题,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指出,今天我们在探讨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及在建构本土学术话语的过程中,必须以对世界发展过程的哲学审视作为参照系。南京大学姚顺良教授指出,在中国并未出现过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今天在学习借鉴西方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厘清其言说的具体语境与对象,努力避免对象误置情况的出现。南京大学王浩斌副教授结合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指出资本逻辑、形而上学与民族—国家都是现代性的产物,这三者不过是现代性在不同领域内的具体布展,因而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地平线。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就,认为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具体化路径。
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指出,今天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要防止现代性所带来的对主体的遗忘,积极寻求自我主体的内在健康和通向完善自由的道路应该构成我们理论和实践的目标。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通过对传统文化形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影响的分析,指出今天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理论形态时,必须正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方法论上保持充分的自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汤树松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