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和平学
“和平学”(Peace Studies)又被称为“和平研究”(Peace Research)或“和平与冲突研究”(Peace and Conflict Research),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1948年,一些社会科学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社会科学家争取和平的呼吁书》,揭开了战后世界和平学的研究序幕。1959年,约翰·加尔通创建挪威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被认为是和平学建立的标志。1964年,专业期刊《和平研究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国际和平学成为系统理论研究的学科。
自那以后,和平学迅速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同教育学、社会学、物理学等学科一样,和平学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它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来说,它包括和平理论、和平教育、和平实践三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和谐统一。“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认为,和平学研究遵循着科学研究的一般准则,可以从政治层面、军事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四个层次进行研究,方法上主要有经验性和平研究、批评性和平研究、建构性和平研究三种研究方式。和平学从方法论上来讲,现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的、多层面的、多文化的,既是分析性的又是规范性的、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学科。
虽然和平学作为新兴学科至今不过半个世纪,但它却是一门显学,正引起政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国家要实现和平发展,民众要建立和谐社会,这些具体的和平实践就都需要理论指导,而和平学就是阐述相关理论的一门学科,自然也就会成为热门学科。
世界和平研究机构一瞥
1.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由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领导的联合国主要社会及医学组织之一,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基金会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自然医学的发展,推广自然疗法,以保障人类健康;通过解除人类病痛,治理人类生存环境,改善贫苦人民生活,使人人都受到教育等各种途径来维护世界和平。基金会为当今世界在联合国领导下的重要自然医学学术组织及社会团体,在世界各地设有100多个分支机构,并建立了22所教育培训机构。
2.挪威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PRIO),1959年在奥斯陆成立,是世界上较早从事和平研究的机构。它是一个有影响的典范机构,创建者约翰·加尔通对世界和平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平学界一般认为,加尔通创建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是“和平学”这一学科建立的标志。他还创办了“国际暑期学校研究生课程班”,每年有来自超过25个国家的学者在这里进行和平研究的跨文化研讨。
3.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这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国际研究机构之一。1966年在瑞典前首相塔格·米尔达的倡议下创立,是瑞典研究和平与安全等重要问题的学术机构。其主要研究领域是:技术军备竞赛、军费和武器贸易、化学武器、裁军和军控谈判与建议以及军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其成果已是瑞典和国际政治界以及研究人员、新闻记者和学者经常使用的权威性资料来源。自1969年以来,该所每年面向全球发行的《SIPRI年鉴》。
4.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成立于1910年,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智库、知名的外交与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研究和平问题和推广国际事务公众教育的机构。基金会出版的《外交政策》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经济期刊之一,以数种语言发行,读者遍布150多个国家。
5.美国和平研究所,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想库之一,它是根据美国国会的有关决议于1984年成立的一个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旨在研究各种国际冲突的解决办法,供美国国会与政府制定政策时参考,以增强美国和平解决国际冲突的能力。在诸多研究领域中,亚洲、太平洋事务是该所的强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特别是制定亚太和中国政策有相当大的影响。
6.中国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2003年9月3日在南京成立,它是中国较早成立的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和平研究机构。该所主要从事和平学的研究、教育和交流活动,所涉及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吸取历史教训与创造人类和平,反对战争、恐怖、暴力与谋求世界和平,维护人权与维护世界和平,地球环境与人类共同责任等。来自英、法、美、德知名大学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崎和平研究所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4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成为该所的首批特邀研究员,他们致力于和平学研究,普及和平学知识。
7.日本和平学会,战后日本和平运动高涨,由学者组成的各种和平研究团体、大学中设立的和平研究机构不胜枚举。全国性和平研究团体以日本和平学会最为著称,该组织曾设立大量专题研究项目,出版和平研究丛书,创办了《和平研究》杂志。
8.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洲和平与冲突问题研究中心(Centre for Peace and Conflict and Studies),该中心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和防止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军事和政治危机问题进行研究。中心遵循两个途径:一是深入了解内部错综复杂的原因;二是加深对非暴力的解决冲突方法的认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