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0-29 13:5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揭幕 探究文化产业可行发展模式

  本报讯(记者沙岩)10月24日,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共同主办,旨在探索中国“十二五”期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暨投融资对话的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在北京大学开幕。

  论坛围绕各地政府如何做好“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理念和方法,以及如何实现产业与金融的对接等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和热烈的讨论。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提出了创意产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就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的观念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提出了围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由投资带动到人力资源增值等八个领域进行方法转型的新观点;中银国际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陈杭介绍了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的意义和运作方法。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模式有哪些?如何通过方法和模式的转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如何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园如何打造,集聚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如何才能站在产业的历史结点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如何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企业上市?围绕这些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与会专家们作了深度的研讨分析。

  本次论坛是在我国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央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和中国文化产业持续繁荣的背景下举办的。2010年3月,九部委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指导意见,使得文化产业在政策层面获得现代金融手段支持的全部可能性,也为文化产业在新的征程中振兴发展赋予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一轮的高潮。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层面。(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专家在汉语当代新词语高层论坛上指出 新词语记录社会变化脉搏

  本报记者 唐红丽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词大量涌现,但汉语并没有变坏。新词语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状况,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科技进步的速度。研究和记录新词语不仅对语言学界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对我国的新生活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10月18—20日举行的汉语当代新词语高层论坛上,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周洪波的上述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此次在山东济南举行的汉语当代新词语高层论坛由国家语委汉语语汇分委会与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山东省语言学会和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具体承办。来自高校、出版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汉语当代新词语”这一主题表达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词汇反映时代特征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盛玉麒在论坛上指出,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特征都在语言词汇上得到充分反映,新词语的创造、应用、认知、传播和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从现当代文学的角度来看待汉语新词语,许多新人的新作,除了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在语言风格、词汇运用方面也有许多创新,使用新词、新语,具有新颖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也存在很多用词不当、晦涩难懂、语焉不详的情况。所以,需要语言学家们进行研究、给予指导。

  “新词对社会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对词汇更新及其社会意义演变的跟踪要强调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态度,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新兴词语。”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葛本仪说。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戴昭铭从“精神内容丰富多样表现的可能性”、“结构单位丰富、结构方式灵活的可能性”、“语体类型和修辞风格丰富多样的可能性”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汉语书面语的变化和发展的情况。周洪波从出版单位的角度探讨了新词语的出版,强调对新词语要延续记录、历史观察,希望学术界对于出版社收录新词语、编纂新词语词典多多参与、广泛交流、充分地表达观点。(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词语研究需要新突破

  近年来,关于新词语的话题已受到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与新词语话题广泛的社会影响相比较,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汉语新词语的整理和研究仍然需要新突破。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就该话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澳门理工学院教授周荐分析了词语的“新鲜度”与新词语辞书的收条问题。他认为“新鲜度”是新词语的本质特征,新造词语、旧词新义以及特殊的旧词语都具有一定的“新鲜度”,都是新词语词典收录的对象。作为词典编纂人员,应尽力从各个角度了解把握研究对象,做好全面搜获、客观记录、准确释义的工作。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田小琳强调了新词语界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新词新语的定义”、“新词新语的时间段”、“新词新语的来源”、“新词新语的分类”、“新词新语在词汇系统中的定位”以及“新词新语词典中词目释例的书证问题”六个方面探讨了新词新语的界定问题。

  盛玉麒根据语言系统动态优化理论提出“隐性新词语”的概念,论证了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隐性新词语相关特征属性进行抽取、分析和预测等知识挖掘思路,并以“当代汉语流通语料库”和“港式中文抽样语料库”中的例子作了具体的数据分析。

  会上,国家语委汉语语汇分委会的委员们还就分委会今后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并肯定了商务印书馆连续出版新词语系列专书,对新词语的搜集、整理、遴选、出版等方面的工作在新词语历史记录和对现实应用的指导和未来发展的贡献作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语言研究工作者就是要以高度的科学态度和无限的学术热情,做语言发展的见证人和有心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举行 提升创新能力与全球领导能力

  本报讯(记者王宙 实习记者李昆仑)10月20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2010清华管理全球论坛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创新时代的全球领导力”,500多位各界精英齐聚清华,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与全球领导能力,应对迅速变换的国际经济环境。

  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Dominic Barton)认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崛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兴消费阶层,将会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重大的调整。鲍达民称,处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中,国家力量的重新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变革、大宗商品价格与全球网络的形成,这五大力量将在未来对世界经济发挥重要作用。沃达丰集团董事长、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庞约翰爵士(Sir John Bond) 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如饥荒、贫困、不平等,都是跨国界的,需要国际合作与全球领导力。他认为,中国将是全球领导力的核心。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广电部副部长何栋材认为,国家在移动互联网的管理上分为两大部门。一个是工信部,是做产业的规划、产品的发展,以及电信行业的管理。广电部门主要从内容、社会服务方面来侧重。何栋材预测,三网融合后竞争将导致移动通讯资费大幅下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中国MBA教育缺乏领导力和创新。在中国,这一问题正在凸现,而这需要MBA教育不断创新。创新取决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教育取决于氛围。创新和领导力不仅从书本中来,更取决于好奇心。

  会上,哈佛商学院前任院长杰·莱特(Jay O. Light)、钱颖一、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加思·赛隆纳(Garth Saloner)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大卫·斯密特雷恩(David Schmittlein)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商学院的社会责任、全球化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对管理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陆克文任澳外长或改善外交状况

  本报讯 最近几星期,澳大利亚国会正在为组建一个新的高效政府而耗时,因为其间夹杂着一些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在经历了极其密集的选举之后,国会权力在工党、绿党和一些独立政客之间趋于平衡。

  对澳大利亚工党新任党魁暨首任女总理茱莉亚·吉拉德来说,她面临着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其前任陆克文的作用。吉拉德提名陆克文为新任外长引发了公众热烈的讨论:陆克文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外长吗?传说中陆克文疯狂的工作习惯对澳大利亚外交意味着什么?陆克文的就职对吉拉德内阁的活力及吉拉德的个人权威又意味着什么呢?

  近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所教授Andrew MacIntyre就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就任外交部长一事,谈了自己对陆克文“政治重生”及新外长在亚洲所面临挑战的看法。

  MacIntyre表示,陆克文在总理任内辞职而今接任新政府外长一职,已成为澳大利亚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其他地区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和好奇。事实上,公众对陆克文就任外长一事的所有关切都不是毫无意义的,但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目前还在检验之中。那就是,由于种种原因,澳大利亚外交政策正陷入被边缘化的巨大风险之中。这对澳大利亚和亚洲而言都是不好的,而陆克文的上任或许能减轻这种威胁和担忧。

  MacIntyre强调,陆克文新任外长一事对澳大利亚对外政策和地区事务的重要性,要比表面看上去重要得多。在外长任期内,陆克文或许能够阻止澳大利亚追随加拿大在亚洲推行“正在消失的行为体”政策,而这才是此事的关键所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徐庆超/编译)

  专家共议后改革时代城乡一体化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朱羿 通讯员崔延力)为庆祝我国博士后制度设立25周年,10月20—21日,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2010年中国经济学、管理学博士后论坛在西安举行。

  本次论坛以“后改革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从城乡融合、企业管理、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后改革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规律,尤其是重点对后改革时代的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对后改革时代中国经济与管理问题的诸多创新性共识,这必将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西北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全国经济学、管理学设站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据了解,西北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召开该论坛的单位,已获批设立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了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6个学科门类,在全国地方高校中设站数量位居前列。(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借管理创新推进地方政府合作

  本报讯(记者沙岩 通讯员张轶帆)10月23日,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和南开大学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区域发展与地方政府合作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庆山在致辞中说,在全球化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地位日益凸显,若干著名区域已然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名片,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地方政府合作是区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区域发展能否通过管理创新,推动地方政府合作水平的提升,可能将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是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此次海峡两岸区域发展和地方政府合作研讨会的召开,必将加强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区域发展和地方政府合作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开幕式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郝寿义和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分别作了题为“地方政府二重属性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区域公共政策与府际关系”的主题发言。

  据悉,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共设有“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区域发展与地方政府合作”、“区域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区域治理”、“地方政府合作:大陆和台湾的经验”、“城市发展和地方政府合作”、“地方政府合作的若干理论和经验问题”、“区域合作案例介绍和讨论”8个分论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研讨会在闽召开 陈靖姑信俗:从“迷信”到“非遗”

  本报讯(记者唐红丽)10月22—24日,中国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陈靖姑祖庙所在地福建古田开幕。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名学者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俗文化进行探讨。

  陈靖姑是福建民间百姓尊崇的一位女性,因其生前做过许多济世救人的善事,去世后成了“妇幼保护神”。在福建,临水夫人陈靖姑是和林默娘即妈祖同样受到尊重的女神,在我国台湾、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都颇有影响,信徒众多。后人感念陈靖姑的恩德,纷纷建造临水宫纪念她。近年来,每年都有20多万信徒到古田临水宫祖庙谒祖进香,其中台湾信众近万人。

  因陈靖姑生于唐代,临水夫人陈靖姑的信俗文化从唐代起就在民间流传,在明清时达到鼎盛。2008年,福建省古田县与台湾方面合作成功将“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俗文化”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研讨会上,台湾东吴大学教授王秋桂说,陈靖姑信俗从过去的“迷信”走到了如今的“非遗”,已成为华人世界共有的信仰文化。法国远东研究院教授劳格文说,陈靖姑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是百姓的精神财富,经过多年的发展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希望中国继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被尊为“妇幼保护神”的陈靖姑,经过千年的民间传诵,已成为海峡两岸甚至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民间文化现象之一。这种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信仰等价值,涉及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因此,研究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具有重要的人文艺术价值。

  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古田临水宫志》首发式。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经济伦理学会成立

  本报讯 10月16—17日,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晓明到会致辞,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致辞并发表主题演讲。

  大会通过了《中国经济伦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经济伦理学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小锡当选首届中国经济伦理学会会长,王泽应、王淑芹、龙静云、李兰芬、刘可风、孙春晨、乔法容、周中之、陆晓禾、葛晨虹当选副会长,王露璐当选秘书长。

  研讨会上,十余位学者分别就“经济伦理基础理论与经济发展的伦理反思”、“公平正义与财富伦理”、“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金融危机的伦理审视”四个专题作了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围绕“面向实践的中国经济伦理学”这一主题及相关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显示了中国经济伦理学学科发展的实力与活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柯锦华 经伦)

  学术研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

  本报讯 10月16—18日,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举办的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杭州召开。

  与会代表围绕拉美独立运动与现代化的关系、土生白人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与拉美的关系、美国与拉美的关系、独立后拉美经济模式和政治发展的反思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拉美独立运动在世界近代史上意义深远,它不仅使拉美国家实现了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和建立民族国家的基本目的,而且改变了君主专制制度在整个世界居于优势的局面,一系列共和国的诞生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拉美国家的政治格局。因此对拉美独立运动及其对拉美国家以后发展影响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在很多国家以各种形式纪念这场运动200周年以及中国和拉美国家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从多种视角对这场运动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任克佳)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