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顺利结项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贺 通讯员李静)近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批准,由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教授和中国人类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民族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邓晓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获得免于鉴定通过,顺利结题。
陈支平和邓晓华两位教授承担的“中华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项目是厦门大学也是福建省首次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周期共历时5年。该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台湾高山族的起源及其变迁历史为中心,论证中国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其形成的共同历程;二是以南方民族语言学为中心,进一步论证中国南方民族起源与形成的基本特征及其时间深度。该研究是围绕“中华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这一主题,结合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做出的一项跨学科综合研究。以探索中国南方民族的起源、迁徙与分化以及近四千年来的历史演变过程,希望通过此重大攻关计划,在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产生一些交流与对话。在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之间建立起对话的平台,从而使该课题研究成果在学术以及社会意义上取得重要突破。
据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验收工作是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直接负责的,并由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担任评审专家,要求十分严格。而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能够获得免于鉴定,不仅是对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显示了项目主持专家在该项目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和优势地位。(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工资依然是困扰外来工的主要问题
本报讯(记者王铂辉)日前,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刘林平教授领衔完成的《2010年外来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开发布,该《报告》系刘林平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农民工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组由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数所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于2010年7—8月份分别在“珠三角”九城市和“长三角”十城市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大专及以下学历、跨县(域)流动并在正式单位或企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主体是农民工,也包括少数城镇户籍者。
本次调查以外来工劳动权益状况为核心,问卷涉及外来工的人口特征、工作状况、日常生活、所在企业管理制度、维权意识与行动、社会感受、心理健康等方面。调查以两地区外来人口数量作为样本分配根据,结合了性别、产业和城区,共完成有效样本4152份。
调查结果显示,工资问题仍然是外来工劳动权益的核心,也是他们最为看重、最迫切期望政府解决的问题。2010年1—7月“珠三角”外来工工资平均为1917.68元(其中,农民工为1858.87元),比2009年增长了14.35%;“长三角”为2052.69元(其中,农民工为1970.62元),比“珠三角”高135元。随着最近一轮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外来工工资有了一定提高,但为降低用工成本,企业的薪酬模式与工作时间也有所调整,如采用计件和计时工资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延长工时的情况更为普遍等。
除了工资薪金,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内容。根据调查,在“珠三角”仅有约65%的外来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长三角”虽然略好,也不到70%。在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近60%的外来工都不曾参与合同协商,还有30%的外来工没有自己保管合同。
受富士康事件的影响,外来工精神健康开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次调查采用国际上通用GHQ-12精神健康量表对外来工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约10%的外来工有精神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其中1.21%的外来工精神健康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进行重点干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