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1841年5月1日,香港出现第一份公开发行的英文刊物“Hong Kong Gazette”,创办人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汉文正使兼翻译约翰·马礼逊。《香港公报》是一份官准的商业报纸,其发刊词称:“据本岛(香港)政府授权,从即日(1841年5月1日)起,本公报将每隔半月出版一次。目的在于使英国政府官员和英国军官不时颁布的一般命令众所周知。需要时将出版增刊,刊载有价值或有意义的统计表格和其他公文。”
■图2 1853年8月1日创办的《遐迩贯珍》是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像一本中国线装书,每期印3000份,主要在香港、澳门、广州、宁波、厦门、福州、上海等地发行或赠送,亦销往海外,每期附英文目录。《遐迩贯珍》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要求,它刊有言论、新闻,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文章和传教文字、寓言等文艺作品。该刊重视新闻,每期刊登新闻10—20条,且多为中国新闻,内容涉及军事、外文、时人行踪、市政建设等。该刊还重视广告,曾刊文推介广告的功用,并刊登商品行情、船期等,开创中文报刊登载广告之先河。
■图3 《香港中外新报》为《孖剌报》的中文版。《孖剌报》因印刷中英《合璧字典》,曾购中文活字一副,附刊中文报纸,并聘请香港第一位华人立法局议员伍廷芳主其事。它是中国境内第一家用铅字排印的单张双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创下了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一项纪录。
■图4 《香港华字日报》的前身是《中外新闻七日报》。在陈霭亭的主持下,它们以“香港第一家沿着华人意旨而办的华文报”自居,极力劝人为善,提倡“转移习俗”,积极地为当地华人争取改善民生。
■图5 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并且自任主笔十年,发表大量论说文,鼓吹变法,要求清廷重视洋务、采取富国强兵政策,对当时的政局产生积极的影响。《循环日报》是香港早期中文报业,是由外国人控制转向由华人控制的标志性刊物。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被誉为中国人自力承办且获得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报纸,第一家政论报纸。王韬被誉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我国近代最早主张学习西方,鼓吹变法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33期特别策划“百年抗争——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的回眸凝思”文章之一。
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禁止外国人来华传教、办报,西方传教士只能在澳门、马六甲等地活动。他们创办刊物,利用刊物传教,以克服语言和空间障碍。在西方宗教打开对华传教大门的“开拓期”, “文字播道”被视为有效的传教方式。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报为传教
教会初时所办的刊物,基本上是为传教服务,但是数量十分有限,截至鸦片战争之前仅办了6份,若包括有些在上海、广州私自出版的英文刊物,也不过11家。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教禁、报禁解除,外国人开始涌入中国办刊物。从1842年至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华大地共办起170种报刊,相当于鸦片战争前的10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以上。当时的香港和上海,是外报出版的两大中心。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有新闻、有言论、有广告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澳、穗、港所创办的报刊,绝大多数是英文或葡文报刊,创办人是传教士或商人;办报目的是传教、宣传西方观念,经商、报载商情,刊登葡英政府的公告法令,作政府的喉舌,以及收集中国内地情报。这些报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西方人士及极少数懂葡文、英文的买办。1853年8月1日,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第一份中文刊物《遐迩贯珍》。由于排除了文字障碍,该报拥有大量中国读者,开创了香港中文报业时代。该刊虽为教会刊物,但其内容却首为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宗教,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所办中文期刊对华宣传重心的转移。
香港割让后,外国人有在香港传教、办报的自由,一批原在澳门、广州及南洋各地创办的中文刊物,纷纷迁到香港。“文字播道”可以与其他形式的传教方式并举,因而,宗教人士办报目的及宣传重心随之改变。这些近代报刊有新闻、有言论、有广告,公开发行,属于新型的近代报刊,与中国几千年来从“邸报”到“京报”的旧式报刊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
香港报刊影响近代中国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指出: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孕育、诞生和发展,都与香港有密切的关系。回顾西方传教士在澳、穗、港创办刊物的历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香港报业在中国报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报刊的源流之一在香港”,“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报刊和最早的一批日报当中,就有不少是在香港创刊的。”“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孕育、诞生和发展,都和香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近代报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产物……是产生中国近代报刊的滥觞。”方汉奇教授的这些结论,已为中国新闻史学界普遍认同。
香港近代报刊对中国的影响,由宗教、政治、经贸,发展到文化及社会各方面。研究鸦片战争与香港的关系,向来侧重于鸦片贸易、香港割让等丧权辱国之事,而较少从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来考虑,从报业史的角度来探讨的更少。如今,英国人走了,香港回归了,特别是在资讯时代来临之际,这种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状况应该改变。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谷城 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亚洲研究》副主编)
链接
1840年,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开始。为了铭记历史、面向未来,2010年7月21—23日,纪念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召开,本报记者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的主题有:鸦片问题、禁烟运动及其历史影响;鸦片战争期间的军事与政治;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关系演变,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文化交往以及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人物;等等。在此次会议上,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以下问题:鸦片战争历史经验教训;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鸦片战争中中英战术比较;爱国精神的传承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若干方面。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谢德、李萍 图片由鸦片战争博物馆提供,特此致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