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侵华英军“利炮”探秘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0-27 09:5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的作战方式主要是海陆炮战。

  清军主导型火炮——红夷炮技术处于欧洲17世纪加农炮系列的水平上。至战争之际,泥模制造的火炮技术已和欧洲砂型铸炮、实心钻膛技术缩小了一些差距。广东佛山铸造的生铁炮反映了当时沿海炮台所用海岸炮的基本情况,浙江镇海龚振麟首创的铁模铸炮技术是清军火炮的最佳缩影。根据弹道特性划分,清军火炮主要的类型有:重型红夷炮、轻型火炮、冲天炮、抬炮等。英军火炮仍旧属于以黑火药做发射药的前膛装滑膛时代,炮膛呈圆柱体,炮形呈圆锥形体,由炮耳和尾纽等附件组成。其形制、设计思想未发生质的变化,类型上也以加农炮为主,但质量上优于清军。分为炮管较长而弹道低伸的加农炮、炮管适中而弹道较弯曲的榴弹炮、炮管较短而弹道弯曲的陆用臼炮、海用加农炮以及康格里夫火箭炮等,火炮因用途而配套,射程与杀伤力远近兼顾,其类型已适应了陆战、海战、攻城战和山地战等战术需要。

  清军炮弹技术方面,用有石弹、铁弹、蜂窝弹、链弹、空心爆炸弹和仿制的英夷爆炸弹等。

  石弹材质取料容易,但常不规整,易增加炮膛内径和弹体之间的游隙值,炮弹出速无力,且易对炮膛造成损害,其性能在炮弹种类中为最差。

  中国传统型神机炮多用铅丸炮弹。大口径火炮需用铁弹而不用铅弹,是因为铅虽有熔点低、杀伤力大、铸造与修复容易的优点,但其操演日多,屡经火炙,易于炸裂,且较铁弹为软,磕碰、挤压会出现凹凸不平,打放时常常需缠裹棉布,密封炮膛。清军火炮主要发射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铁弹。其用生铁或铅铸造,腰间有缝线、极光溜的炮弹比例有限。实心铁弹用法是炮手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让它在平地上弹跳,高速横扫敌方的密集纵列,攻击效果取决于炮弹的反弹、碾压和撞击效果。清军炮体庞大,生铁材质的球形实心炮弹却很小,一般重1.5—15千克,而英军木帆船的甲板和舷侧板一般是按照能够抵抗30.8千克实心弹的冲击设计制造的,故常有“碰回”之说。

  蜂窝弹源于明末中国引进的欧洲红夷炮弹。蜂窝弹包括与口内径吻合的封门子和碎铁碎铅组成的群子。封门子对准目标,靠撞击攻坚。群子被包裹在细长的口袋里,对骑步兵的杀伤力很大。但其速度丧失得很快,只在距大炮150—500米的距离内有效。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火炮发射的蜂窝弹变化不大。每门火炮除配火药外,通常配有封门子40个,群子400个。清军火炮发射的链弹是用铁链或铁杆连在一起的两个半球形铁球,发射后铁链在飞行中会被两个铁球拉开,专门对付敌方战船的桅杆。

  清军火炮发射的空心爆炸弹和仿制的英夷爆炸弹,需先后点燃火绳和火门处烘药,若偶发不出危险系数很高。清军对战争中英军使用的几种空心爆炸弹感到非常惊奇,后来,在战争中也很快学习、模仿、试制了英夷的爆炸弹。

  相比之下,英军炮弹技术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和清军泥模铸的炮弹不同,英军铸铁弹采用蜡模铸造,重量、大小不等的定装球形实心弹形制规整,与炮膛间的游隙值自然降低,可提高炮弹的初速和杀伤力。另外,英军还使用灼热的实心弹、链弹、霰弹、爆炸弹和康格里夫火箭炮弹等。

  一个球形实心弹被加热到高温,发射到木质舰船上,击穿舰体,其碎片可使战船燃烧。横杆炮弹和锁链炮弹在发射时旋转着击中目标,在近距离上可以撕裂船帆,从而降低敌舰的机动性能。

  霰弹分为普通霰弹、改良的葡萄弹和榴霰弹三种。葡萄弹实质上也是筒霰弹,只不过所装的生铁球形弹子比榴霰弹少一些,但弹子要重一些,是当时攻城炮或要塞炮对付近距离集结人员的武器。榴霰弹是1784年英国皇家海军中尉亨利·施拉普耐尔在伍尔维奇(Woolwich)兵工厂发明的,里面装满铅铁丸,铅铁丸的四周满是火药的铸铁球形霰弹。其射程比筒弹、葡萄弹要远,可达700—1500码,适用于大多火炮。

  爆炸弹分为内装缓燃药和信管的铸铁爆炸弹、内装纵火药剂的燃烧弹两种。1823年,一位名叫亨利·佩克桑的法国炮兵军官解决了用舰炮发射爆炸弹的技术难题,设计了一种炮尾部有狭小药室的大口径火炮。19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和法国都采用了发射爆炸弹的舰炮。至于爆炸弹所占的比例,如此时的英军三层甲板战舰均配置了60%的实心弹加农炮和40%的空心爆炸弹火炮。

  康格里夫火箭炮弹的基体由纸制筒体改用薄铁皮卷成的细长圆柱体,直径约为10厘米,导向杆由铜环或铁环固定在箭身的一侧。箭头有筒弹、链弹、爆炸弹或纵火弹等之分,重量从6—42磅不等,利用不同的支架发射,如可采用金属的两头透气管体实行单次发射,其在海陆皆可使用。射速是6发/分钟,由于其是金属基体,装药量很大,射程为同时期火炮射程的两倍,可达0.8—3.2千米。根据弹头可分为15种类型,康格里夫火箭炮弹大体可分为榴霰弹火箭和燃烧弹火箭。

  战争时,英舰炮发射的筒形霰弹、葡萄弹、榴霰弹、新式爆炸弹、燃烧弹和火箭弹等,就是英人“炮利”的秘密之所在。英军船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清军船炮的劣势以及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守卫失败的关键。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鸿亮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火器史研究中心)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谢德、李萍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