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伯杰(B.R. Deepak),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思考印度》(THINK INDIA)季刊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印关系和中国文学。分别于1986年、1991年和1998年在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为《20世纪上半叶之印度与中国》。1991—1993年,狄伯杰在北京大学做了3年访问学者,专门学习了文言文、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1996年他再度来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中国文化与文明的高级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后,狄伯杰在北京师范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Lancaster大学进行了深入学习与研究。
狄伯杰就中印关系和中国文学发表了15篇较有影响的论文,并撰写了6部专著。这6部专著为:《印中对话》(即将出版)、《印度与中国,1904—2004:一个世纪的和平与冲突》(2005年)、《20世纪上半叶的印中关系》(2001年)、《我与柯棣华》(2006年),以及《中国诗歌:从诗经到西厢记》(即将出版)、《中国文学史概要及其代表作赏析》(2001年,该书成为印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材)。此外,他还编写了《汉印词典》(2003年)、《联合国语言词典》(2003年,与H.P Ray等人合编)。
中国和印度这两位邻居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两国历史上都是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两国都是“金砖四国”成员,是崛起中的人口大国;两国都视对方为潜在对手;两国交往密切却又时有摩擦,凡此种种。当前,中印关系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为21世纪地缘政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前,本报记者就中印关系的现状、存在的分歧以及未来可能的前景等问题采访了中印问题研究专家、《思考印度》季刊主编狄伯杰先生。
提倡多样化的世界
记者:西方很早就喜欢将中印两国进行比较,比如,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而印度被认为是最具超越中国潜力的新兴国家等。而且,对中印两国未来谁主导亚洲的言论与报道,更是从未间断。这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国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
狄伯杰:尽管社会制度截然不同,但印度和中国作为两个人口大国,市场庞大,经济增长率居世界领先,吸引世界各国的瞩目。在这种情况下,对两国进行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竞争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不过,双方要认识到这种竞争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如两国在第三国以超高的价格收购油田,这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并且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我认为中印两国各自的发展道路不一样,经济模式不一样,资源分配能力不一样, 所以不能完全视各自为竞争对手。两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空间和余地。至于未来谁主导亚洲的言论,我认为应与国家的大小和强弱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世界趋于多样化,亚洲为什么不能多样化呢?并且印度一直主张多样化的世界。
记者:您认为中印两国的共同利益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发展?
狄伯杰:中印两国市场潜力很大,有超过25亿的消费者。双方必须探讨彼此的互补性并促进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中方可在电力、钢铁、电信、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与印度进行合作。印度应在服务行业方面如信息技术、金融、银行、保险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与此同时,印度也可以向中国出口部分原材料,如棉花等。当然,这种合作会因为双方在政治上的互不信任遇到种种问题。遇到问题时,彼此的媒体应该起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必须采取克制的态度客观地报道事件,而不要炒作。因此,若双方媒体能够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与此同时,民间交流也很重要, 双方应该实行较为宽松的签证政策。总之,双方存在的一些未决的问题,会阻碍双方合作的充分发展。
印度需要全面报道中国
记者:请问中国在普通印度百姓眼中的形象如何?印度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的?
狄伯杰:普通印度老百姓对中国有如下几种看法:
第一,认为中国人很勤劳、做事认真、遵守时间,与印度人做事想当然的态度截然不同。
第二,中国与印度一样都是东方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曾与印度有过很密切的文化与物质交流。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在印度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种源远流长的友好交流因中印两国20世纪60 年代双边关系的恶化而中断。现在有一些印度人认为中国是个不可信任、不可靠的国家,言行不一。尽管如此,大部分印度人希望中印两国能够建立友好关系,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如能在国际事务上进行合作,当然最好。
此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印两国应暂把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搁置一边,把进一步促进和改善双方贸易关系放在首位。去过中国的印度商人、知识分子、普通旅游者等都认为两国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印度在许多领域如电力、炼钢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引进中国的技术,中国可以在服务行业包括信息技术等领域从印度学一些东西。
最近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很多,几乎天天都有,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而且正面的报道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与中国的经济奇迹、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反面的报道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印度的一些外交政策上。另外,驻北京的印度记者寥寥无几,且多数不懂汉语,所以无法全面地报道中国发生的情况。
促进青年学生间的交流 加强两国民众间的互相了解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加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的互信?
狄伯杰:加强中印两国人民间关系,双方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步骤和措施。
第一,双方要放宽各自的签证政策,尤其印度在这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更多的人互访,有助于促进双方的交流和理解。如果25亿人口中没有几千万旅游者互访,就说明双方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不够好。
第二,增加留学生数量。中印作为拥有25亿人口的两个大国,除了双方有几万个自费交换生外,目前每年只有25名官方交换学生,这是很可笑的,这个数目起码要增加到250名或更多。
第三,双方应建立并加强非官方机构的交流,促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
第四,双方媒体应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播放彼此的电视节目包括新闻。
记者:印度是如何看待未来10年中国与印度的发展前景的?
狄伯杰:双方要承认作为正在崛起的两个东方大国,都在飞速发展, 而且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对中印两国的经济模式、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比较是不可避免的。在未来10年里,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将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国2008年甚至现在的水平,但前提是印度在未来10年内必须保持至少8%—9%的增长。有人预测21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至于印度,若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印度将拥有比中国更强的竞争力;而且,目前中国的人口平均年龄比印度大8岁,这意味着10年后中国将面临远高于印度的社会成本。届时,中印两国将控制世界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
中印关系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点
记者:印度总统帕蒂尔女士于2010年5月份访华,请问您对此次印度总统访华是如何评价的?印度国内对此如何看待,媒体是如何报道的?
狄伯杰:对印度总统5月份的访华,印度媒体的报道是很积极的。总统的此次中国之行进一步促进了双方文化、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
不过,我认为她的访问在政治方面没取得很大进展,双方的政治互不信任或安全互不信任仍未得到缓解。自温家宝总理2005年访印以来,中印所有高层互访在消除互不信任方面都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我认为,为了建立良好的睦邻关系,双方必须对目前的政策进行调整,找出新的突破点建立双方互信,促进彼此谅解。印度曾经30多次支持中国恢复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但是无法理解中国为什么一次都不能支持印度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呢?印度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获得中国积极的建设性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或缓解双方互不信任的状态,使双方关系更上一层楼。若没有类似突破性的进展,中印互不信任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下去。
记者: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您如何总结过去60年中印关系?
狄伯杰:过去60年里,中印关系经历了许多风雨和坎坷。建交之初的4—5年,可以算两国关系的蜜月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双方敌对状态时期;1988年的拉·甘地访华使双方关系正常化,双方开始建立互信安全措施。从此双方高层开始互访,各种交流不断密切起来。1998年印度核试验标志着双方关系的再一次恶化,不过这种恶化是暂时的,不久双方又开展了安全对话以及其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目前虽然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双方都表示过不用武力解决争端,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双方都意识到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国民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战争只会摧毁经济发展成果。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中印关系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点,只发展经贸关系不会消除双方的互不信任。必须想办法,建立适当的机制缓解矛盾,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双方对彼此敏感的问题应采取克制的态度。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褚国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