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奚平)10月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欧盟委员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和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协办的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温家宝表示,中欧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欧间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巩固和深化与欧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高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增进了中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欧关系注入了勃勃生机。
欧委会教育文化委员瓦西利乌、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和比利时法语区文化视听大臣拉楠发表讲话。蔡武指出,历史实践证明,思想、文化的力量,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国与欧洲的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文化上也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共同进步。
本次论坛以“全球化:融合还是新游戏?”为主题,在意大利著名学者、小说家翁贝托·艾柯和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作主旨演讲后,来自中国和欧盟成员国的26位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分别围绕“世界观”、“美的概念”和“多种现代化”等三个分论题进行发言和辩论,分论题包括主席发言和自由辩论等两个环节。在为期两天的议程里,中外学者深入讨论了中欧当代社会共同关切的文化问题,倡导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对于“世界观”,中欧学者一致认为,世界观是对价值、制度、历史和社会的深层解释,世界观的变化是最深刻的思想变化。而全球化使一切事情处于不确定、复杂变化的状态中。在全球化时代,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以往的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冷战和意识形态对峙模式在今天已经是落后、消极而且危险的。为此,中欧双方必须寻求最优的新方式去解决文化问题,以便建立积极健康的全球文化合作体系。这种努力在哲学、政治思想、文化和艺术理解上都具有创新意义,而且符合和谐世界的精神。
在“美的概念”和“多种现代化”等两个分论题的主席发言和辩论中,中欧双方学者意识到,尽管中欧在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在差异背后不乏双方对人类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而在文化交往和对话中,艺术和美是最容易互相理解的,因此对艺术和美的思考有助于发现有效交往的秘密。同时也有助于对于“现代化”的深层次理解。
学者们表示,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进步的阶梯,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欧洲和中国分别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都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并在历史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今天,面对新的、丰富而复杂的文化问题和文化形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形成的挑战、对未来文化提供的机遇,作为全球重要的两大文明体,关注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携手推动世界文化朝多样、繁荣、和谐的方向持续发展,是中欧文化界人士应共同承担的时代责任。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中欧增进相互认知、理解和交融,将对世界的和平、和谐与进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邀出席论坛的中国学者周弘、赵汀阳、陆建德、徐冰、韩少功、朱青生、崔之元、王绍光、潘维、黄平等,先后阐述了各自对于不同论题的见解和看法。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还就“多种现代化”这一论题作主席发言,并与法国人类学家、欧洲国际跨文化国际研究所所长阿兰·勒比雄从“跨文化和跨主体性”的角度对于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黄平说,21世纪有两个事情需要我们共同面对,一个是生物多样性,一个是文化多样性。这次,中国学者带着开放、互惠、平等的态度,与欧洲学者围绕“世界观、“美的概念”和“多种现代化”等几个议题进行了友好而坦诚的交流与沟通。他表示赞赏双方学者提出的“既尊重自己已有的文化与传统,同时又欣赏别的文化与传统”这一观点,认为跨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不是对差异的容忍,而是应该欣赏差异,并通过欣赏达到进一步对话、沟通与合作的目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