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编读往来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0-20 10:5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民国报纸都有学术版

  闻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民国时期的一些重要报纸如《大公报》、《北平晨报》、《益世报》等都有相应的学术副刊,很多著名的学者、教授都有为报纸写稿的习惯,甚至一些经典的著作最初就是以报刊连载的形式问世的。当时曾有人指责“在大学里执教的人不该在小报上发表文章”,认为这是 “文化下流”的表现。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为此专门著文解释过“为什么我愿意让我的名字在街头上叫卖”,他说,“倘若下流是指一种行为方式或一种生活态度从一部分人传到另一部分人,而不包含坏的意思,则文化本身不下流是不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意义,或许也正在于使社会科学的学问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文化“下流”、化民成俗的一个重要手段。

  张小溪(本报编辑)

  学术有其晦涩精深的内容和一定高度的阅读门槛,但是学术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类更了解自己、更了解社会、更了解这个世界。学术一方面要保持象牙塔内的纯粹性,另一方面也要经世济民。作为第一份全国性的专业理论、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为依托,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学术水平的高度。我们报纸的学科版、国际版、对话版还有“特别策划”,在一年多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调整,唯一不变的就是在追求社会热点的同时对于学术性的坚持。同时,我们也要发挥报纸这个大众传媒的优势,保证学术范围的宽度和学术信息量的充沛度,增强可读性,这也是学术报纸与学术期刊的最大区别。我本人在向作者约稿时,也会特别强调,“因为是报纸文章,所以希望突出介绍性、争鸣性和思辨性,在保持学术性的前提下使文风活泼。”在大众传媒日益趋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今天,我们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本着踏踏实实做学术、认认真真做媒体的精神, 与其说让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下流”,不如说我们所期待的是让学术文化成为“主流”,让更多的人从学术的信息海洋中悟出一份真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