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和未来研究河洛文化 中国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本报讯 近日,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政协河南省委员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崇汇,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陈云林,广东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邓永俭,第九届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义初等出席了会议。
陈宗兴在开幕式中说,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脉络中一直居于核心和主干地位,影响极其深远。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深入探讨河洛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播迁,深入分析河洛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深入研究河洛文化的支系、传承和影响。他强调,河洛文化研究工作贵在坚持,贵在放眼世界,贵在着眼未来。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河洛文化与岭南文化”这一主题,从河洛文化、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主要特点,客家文化、岭南文化及其他区域文化与河洛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文化研究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与会专家认为,河洛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厚重性、传承性。随着河洛移民的南迁,河洛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辐射力和同化力,对中华文化总体属性之下的诸多区域文化风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岭南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域外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碰撞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开放性、相容性、革命性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主干,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都是对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研讨过程中,有的专家学者分别从语言、围屋、山歌、习俗、精神等方面,对岭南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据悉,第十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将于明年10月在台北举行。(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唐金培)
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 探求图书情报学教育未来之路
本报讯(记者吕莎 通讯员张全友)10月8—11日,由武汉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宾分校、匹兹堡大学、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协会联合会(ALISE)、iSchools领导小组(iCaucus)合作主办的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数十所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院长(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出席了会议,共同探讨新环境下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创兵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院长罗纳德·拉森(Ronald Larsen)、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孟广均、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马费成分别致欢迎辞。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职业未来。在研讨会上,来自中美的图书情报学专家进行了17场专题报告。报告主讲人包括国际图联(IFLA)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主席安娜·玛丽亚·塔马罗(Anna Maria Tammaro),ALISE理事会代表居安·普里尔(Jean Preer),伊利诺伊大学香宾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院长约翰·昂斯沃斯(John Unsworth)、荣誉教授兰开斯特(F. W. Lancaster)等国际知名图书情报学专家以及来自国内的图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报告主题广泛,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新信息环境下图书情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模式、iSchools联盟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及对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影响、图书情报职业的未来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研讨会分三个会场,分别对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主题发言和讨论交流。通过与会者的积极参与,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信息管理领域的不同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在研讨会举办过程中,召开了中美图书情报档案学院院长(系主任)圆桌会议暨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院长(系主任)广泛交流了对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教育发展方向的看法,讨论了新信息环境下专业教育的合作建议,探讨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面向更宽广职业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行动建议,对一些基本问题达成了共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大国关学院举行60周年庆典
本报讯(记者徐庆超)10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0周年庆典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健等出席庆典并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最早开展国际问题研究和政治学学科教学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时成立的外交系和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后几经波折,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学科整合和院系调整,在原国际政治系和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的基础上组建了现在的国际关系学院。学院现有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政治学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俄罗斯及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国研究中心、国家公务员研究中心、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比较政治经济研究所等院所研究机构。
6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国家共培养了近8000名中国毕业生及近1000名外国留学生;60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和学术带头人;6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已逐步在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国际战略研究、欧洲问题研究、美国问题研究、中国政治研究和比较政治研究等领域确立了全国性的相对优势地位,已成为中国政治学与国际问题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另悉,此次庆典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相关机构和个人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机构,以及赵宝煦、江忆恩(A. Iain Johnston)、柯庆生(Thomas J.Christensen)、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等中外知名学者的贺词、贺电。(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纪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60周年学术报告会将举行
本报讯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事历史分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60周年学术报告会将于10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举行。据悉,该报告会将邀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有关专家就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决策、抗美援朝战争的政治动员、抗美援朝与国内经济恢复和建设、抗美援朝战争与国防现代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外交等热点和前沿问题作学术报告。(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谢德)
“澳门艺术丛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王宙)近日,“澳门艺术丛书”首发式在京举行。本次首发三卷丛书为《视觉百年·澳门摄影》、《圆融之境·澳门雕塑》、《升平戏乐·澳门戏曲》。该丛书由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京办事处倡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完成。
在首发式上,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先生介绍,澳门艺术系列丛书揭示了澳门文化艺术的个性特征和独特内涵,为人们认识、理解和研究澳门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丛书由内地学者撰写并由内地出版社出版发行体现了用“他人眼光”看澳门的特点,也适合内地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个别司法不公由隐到显引学者关注
本报讯(记者刘鹏)日前,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司法高等研究所联合主办了司法权威与裁判效力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围绕三个影响性案件,探讨了司法裁判效力与司法权威的问题。与会学者指出,一些司法不公由隐形转变为显形,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象。他们普遍认为,司法裁判要遵循既判力的范围、证明标准等技术规则,这是维护司法权威的一种具体途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者求解“钱学森之问”
本报陕西讯(实习记者朱羿 通讯员谢霞宇)9月28—29日,钱学森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其母校——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戴汝为,钱老之子钱永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中国科学院尹红风博士及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者和实践者、钱学森实验班师生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忧心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郑南宁在致辞中指出,学习和弘扬钱学森教育思想,探讨钱学森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当前教育界直面“钱学森之问”,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所应该共同思考的话题。
在研讨会上,作为钱老的学生戴汝为首先作了“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的伟大贡献”的主题报告,总结了钱老的领先突破和伟大贡献,缅怀钱学森非凡的科学成就和严谨高尚的科学精神,倡议广大科研和教育工作者要沿着科学大师走过的路,不断学习和研究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崇高品质,坚持真理、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诲人不倦、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尹红风以“钱学森之遗”为题做了主题发言,深刻阐释了钱学森的“遗言、遗憾和遗产”,通过钱学森的点点滴滴对人生与事业的启示和感悟,激励更多的人对钱学森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并发扬光大。(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日近期无战争可能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办第104场主题报告会
本报讯(记者耿显家)10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共同主办“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04场主题报告会。日本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发表题为“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出路”的演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作题为“微表情与人类行为”的报告。
高洪的报告从最近发生的中日之间钓鱼岛撞船事件开始讲起,简要回顾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介绍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详细介绍了中日关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的出路。他分析认为中日在近期不会发生战争,而是应该建设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合作关系。
谈到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高洪认为中日之间近期不会发生战争。因为中日的争议包括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问题。关于前两个问题,目前不具备激化的条件,而后两个问题也可以合称为海权问题,就目前形势来看虽然局部的“擦枪走火”是可能的,但不具备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高洪指出,从长远角度来看,中日关系是一场靠软实力竞争的马拉松竞赛,把各项事情做好,关键取决于中国的发展。
傅小兰在报告中介绍说,微表情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15秒,它和普通表情一样,区别在于持续时间比较短。谈到微表情的应用与未来,傅小兰认为微表情未来有希望在测谎、临床心理治疗、政治心理学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取得突破,并能够在这些领域的实际应用方面作出一些贡献,而一项好的科学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以科学和交流促进体育发展 第16届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在穗召开
本报广东讯(记者翟江玲)10月10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以下简称“亚科会”)在广州开幕。亚科会伴随着亚运会举行,是亚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亚洲体育:科学与发展”。出席开幕式的有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副主席、亚科会组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广州市政协主席林元和,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亚科会组委会执行主席、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以及来自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学者。
本届亚科会会期三天,共征集论文2595篇,录取论文693篇,其中海外论文70篇。会议将进行大会报告、专题报告、论坛、墙报交流等多项学术活动,将就体育社会科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运动生理生化与营养、运动医学与康复、运动心理学等23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段世杰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亚运会科学大会是亚洲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科学盛会,是亚洲体育科学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体育界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体育发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本届亚科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大会主办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德政府与专家议对策 共同应对日趋严重的儿童性侵害
本报讯 日前,德国联邦司法部、教育科研部及家庭、老年人、妇女与青少年部联合召集将近60位来自政府、教会及社会各界的代表举行了第二次“儿童性侵害圆桌会议”。
“司法部工作组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方案,以便立法者能够在侦讯及刑事诉讼过程中对受害人进行更好的保护”,联邦司法部部长扎比讷·洛宇特霍宇萨·史纳仁拜尔格(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联邦家庭、老年人、妇女与青少年部部长克里斯蒂娜·施罗德博士(Dr. Kristina Schr?觟der),联邦教育和科研部部长阿奈特·沙万(Annette Schavan)分别作工作报告。
为扩充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教育和科研部将资助下萨克森州犯罪学研究所对德国于1992年所做的唯一一次关于儿童性侵害问题的民意测验进行研究及数据更新。新的抽样范围将从之前的3300人扩大到1万人,年龄将限制在16—40岁。下萨克森州犯罪学研究所所长克里斯蒂安·普法以法教授(Prof. Dr. Christian Pfeiffer)将亲自主持该研究,对研究成果他充满期待:“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判断哪些儿童最有可能遭受性侵害、哪些是实施性侵害的高风险人群以及哪些预防措施最有效等。”
在会上,联邦家庭、老年人、妇女与青少年部前部长克里斯蒂讷·白阿克曼(Christine Bergmann)作为会议独立代表对其设立的电话热线和开展的“说出来会有帮助运动”进行了汇报。(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潇潇/编译)
媒介融合时代细分人才培养机制
本报讯(记者唐红丽 通讯员陈飞)近日,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媒介融合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以及来自全国52所高校的78位代表出席会议。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亟须细分人才培养机制。
欧阳康在开幕式上指出,特殊时期如何应对媒体、用好媒体值得深入研究。程曼丽在致辞中分析,我国的媒介变迁经历了由小众传媒到大众传媒,再到分众传媒、媒介融合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要求融合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综合性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还有具备在各种媒介功能高度融合、日趋一体化的情况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本领。她指出,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新闻院系细分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张昆认为,媒介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新闻传播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新闻教育变革应该适时而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