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吕莎 通讯员储钰琦)10月9日,第五届“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国家竞争与城市发展的文化选择”为主题,探讨国家和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生态优化、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市场发展等核心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向大会发来贺信。
2010年作为“十一五”及“十二五”承上启下的一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在致辞中指出,经过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的时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的自主产业,成为新一轮国家发展引擎。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前我们的主题是‘中国制造’,现在我们要把主题变为‘中国创造’,这正是我们中国的创意行业对于中国的贡献”,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特瑞·弗路如是说。
在全球化语境下,国家间的竞争与城市发展对文化的倚重加强,文化作为经济、政治、社会的黏合剂,不仅是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内生动力,而且是国民精神、城市形象的核心内涵。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发言中指出,在城市发展的转型中,文化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发展成熟的城市,物质资源的开发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模式,但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远远不够,发展文化产业符合城市发展的绿色、低碳要求,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增长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在演讲中梳理了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七个特征。他指出了文化产业的一个新的合作趋势——跨界融合。他说,第一要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挥文化产业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发掘传统产业中的文化因素,创造跨界性的新生产业;第二要强化文化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文化旅游、商贸、通信、会展、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第三要注重文化行业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拉长产品线,真正实现文化的产业化。
第五届论坛上还成立了由20多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共同发起的“全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该联盟将致力于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经验交流和产业咨询服务。
本届论坛还揭晓了“全球文化产业学院奖”各奖项获奖名单。据介绍,“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自主创办的国际性文化产业专业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自2006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本届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来自国内政府主管部门、理论界、产业界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比利时、新加坡、波兰、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