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早上7点半,天稍微有点清冷,但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A座楼挂号厅里并不冷清。随着放号的开始,天一亮就已经来排队的人们,徐徐前移,在拿到号后分流到各个诊室。
各个诊室外的长椅上,陆续坐满了病人和家属。他们的眼中,不乏期待、焦虑、急迫等种种心情混杂的目光。彼此间最初因为并不熟悉和就医时的紧张气氛而带来的矜持,逐渐被打破。他们开始交谈起自己或者家属的病情,各自求医看病时的种种遭遇。这也是打发时间的一种做法。
“这里的专家号17块、9块、7块,普通号5块,谁来看病不希望找专家呢?”一位“资深”的女患者如此说。另一条长椅上,一位男子掏出一叠显然是出自各家医院的化验单,将其整理好放回包里,好像是准备给医生看的病情资料。看得出,大家对这里的诊断和治疗充满期待。
一位从外地赶来的朋友本来也是冲着一位专家而来,但是没想到这位专家在国庆期间,因为放假并不出诊,所以朋友只能在这位专家所在的同一科室选了一位医生,进行常规性的诊断和化验。而化验室那边,也有同样的情况,与他们比较熟悉的医生也在休假。“弄不好这次就白跑了,过些天还要来。”
这样的“扑空”情况并不是偶然现象,多位来此检查、就医的患者都遇到了类似情况,特别是从京外赶来的患者。医院的咨询台上贴着假期停诊的专家名单。矛盾的是,专家也是人,也需要享受假期;而对许多患者和家属来说,“十一”期间反倒是他们时间最为充裕的时段。另外,疾病可不给人放假。
即使没有那么多专家坐诊,来这里的多数患者和家属们也还希望能不虚此行,在各个科室门口,他们都翘首以待,期待着自己的号码被早些叫到。
记者和一位从外地来此做检查的中年男性攀谈。他面色黑黄,着装朴素。在交谈中得知,他是河北固安县人,因为饮酒过度而感到肝部不适,所以这次假期趁着自己和子女都有时间,一起来北京检查。好在距离还算近,他们一行四人(两个女儿、一个女婿)3号就到了北京。他们本是奔着协和医院而来,但是到了一看,就发现排号没希望。“挂号的人从挂号处排到了外面街上,数百人都不止,可能都上千。”于是,他们就“转战”到以治疗肝病为专长的佑安医院。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有医保,能够报销一部分,所以对就医费用不必过于计较。
“要是检查出来没病,姐姐你请我们到北京饭店吃一顿。”二女儿有些开玩笑地说,显然,这话里也充满了对父亲健康的关心和对这只是虚惊一场的期望。
衣食住行、身体健康,这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工作为什么,还不是为生活,生活为什么,就是为了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十一”是黄金周,这样的时间属于休闲、旅游的人们,同样也属于期望获得健康的人们。对病人和家属的这种需求,又当如何满足呢?(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春海)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