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返乡”到“十一”国庆节回家探亲,已半年有余。或许是由于今年中秋节距国庆节仅有几天间隔,因此,很多在大城市谋生的人们都把这次假期当成又一个春节。与往年不同的是,从北京到洛阳以前最多8个半小时的路程,这次在高速公路上足足多耗了近4个小时。回到这个坐落于洛伊之畔的十三朝古都,熙熙攘攘的外地车牌照似乎在说明这样一件事:大家都回来了。
在家的几天中,记者的最深体会就是放假比上班还累,每天都要应酬、聚会。而在同“80后”年轻人交流后,被提到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底是走,还是留。
在聚会中,很多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回来的人成为在家乡发展的同伴所羡慕的对象。其实,就像一个“围城”一样,在家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想回来,每个人都在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中困惑着、迷茫着、犹豫着。也许,经历过此两种环境的人,对这一问题更有发言权。记者的朋友中就有这样一个人。
他出生于1983年,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大学毕业后,回到洛阳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做销售。或许是因为他所读的大学在郑州,所以对回到洛阳工作一直不太满足,认为外面发展的空间更大,坚持要去大城市闯荡。后来,他终于说服家人,于2008年去了北京海淀区一家私企工作。2009年春节,记者见到他时,他还信心满满地要在北京创出一番事业,然后买房子、车子,娶媳妇……2010年春节再见面,此时的他衣着似乎更新潮了一些,但却明显看出脱发脱得厉害。问他在北京怎样,只说一般一般,言语中透出几许无奈。这次“十一”假期聚会又碰到他,问他下一步准备怎么发展?他说,“走着看吧。再坚持半年,年底如果再没有什么起色,我就回来了,继续给原单位干吧。工资虽然低了点,但是还有个盼头,房价也没有那么离谱,差距也能接受,城市小办什么事情也都方便。父母都上岁数了,需要照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都还急着抱孙子呢!在北京,哎……”
类似于记者这位朋友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的想法也只是大家想法中的一小部分,每个人所经历和遇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五花八门。面对这即将“集体奔三”的一代,也是“压力最大的一代”,社会上有赞许的、保留观点的、批评的意见。这些评价已经同他们现在的处境一样,到了十字路口,面临到底怎么走、社会怎么看、国家怎么助的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实习记者李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