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0-13 10: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探讨新背景下社保风险管理

  本报讯 9月25—28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2010年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论坛会议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聚珞珈山,探讨了经济发展新背景下的社会保障风险管理。

  会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作了题为“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制度模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研究”的主题报告,提出了制度模式演变的三个阶段,并指出现行制度中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基金统筹层次低、基本制度的公平性不足三个问题。

  法国国家高等社会保障学院教授Claude Bigot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为主题,讲到人口预期寿命增加背景下中欧人口结构和抚养率的比较,并提出家庭结构变化、政府改革等因素带来社会变迁的三大挑战:对老年人的定义、老年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如何保障以及公共健康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就我国社会保障风险这一主题,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应尊重个人生命周期,资金管理不能忽略货币时间价值,待遇支付要符合基本需求和经济水平,管理服务体系要从行为标准、组织体系和信息系统上防范风险。

  分会场围绕社会保障风险综合分析、养老保险及其风险、医疗保险及其风险等主题展开。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延中作了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析”为题的专题讲座,他指出,产生社会保障基金风险的原因主要有政治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外部风险和综合风险;谈到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三个口径,指出产生社会保障基金风险的原因,他还提供了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长三个口径的数据并指出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振华)

  语言生活问题:解决胜于关注

  本报讯(记者宋晖 通讯员杨红)10月9—10日,第四届语言与国家高层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应用语言学系主任(所长)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城市化进程与国家语言生活”。来自教育部及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的讲话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代为宣读,讲话中指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大力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积极促进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本届论坛主席李宇明在开幕式主旨报告中指出,我国语言生活面临城市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三大发展机遇,我们在关注国家的语言问题的同时更要强调解决之道。

  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邢福义在报告中提出三个问题发人深省:何为国家语言尊严?如何促进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实践接轨?如何加强对新语言事实的跟踪研究?

  本届论坛会期紧凑,主题细化,与会专家学者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问题、城市建设中的语言规划问题、农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的语言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认同问题、社会语言服务问题、网络等新媒体语言问题与对策、汉语国际传播问题、应用语言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据悉,语言与国家高层论坛暨全国应用语言学系主任(所长)论坛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国家汉办联合主办,自2005年举办以来已成为国内语言学者讨论语言生活问题的重要论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陕西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蓝皮书发布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实习记者雒海宁 通讯员孙昉)近日,陕西省第一部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蓝皮书《陕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0)》新闻发布会在西安举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尚勤发布《报告》主要信息,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翟四虎致辞。

  《报告》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与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完成,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月份正式出版。

  《报告》认为,应该以科学的人力资源观统领人力资源工作全局,用战略性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考虑陕西的人力资源问题,做到超前规划、超前发展。具体说就是要更新观念,强化意识,突破体制、机制、服务等瓶颈的限制,完善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选拔机制、评价机制、分配机制、流动机制等多个机制,保证做到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引进紧缺人才。

  《报告》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突出创新成绩:一是对陕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特点、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有深度调查研究;二是对区域热点的研究,就关中—天水经济区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状况,关中—天水经济区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现实性、难点,以及全国养老保险统筹的重要性等进行重点研究;三是对公众及网络公众关注的陕西社会保障热点及期望进行调查研究。

  总体上,《报告》多角度反映了新世纪以来陕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建设发展脉络、现实问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并针对陕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为陕西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借鉴。(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牛津大学成立欧洲首个政府学院

  本报讯 近日,欧洲首个政府学院——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the Blavatnik School of Government)在英国牛津大学宣布成立。

  美国实业家、慈善家伦纳德·布拉瓦尼克(Leonard Blavatnik)捐助7500万英镑用于学院的启动,并承诺将考虑进一步的支持。布拉瓦尼克的这份厚礼是牛津大学建校900多年来接受的最为慷慨的捐赠之一。学校也承诺将拨出2600万英镑以及开辟拉德克里夫天文台街区(the Radcliffe Observatory Quarter)用于学院的兴建。

  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旨在向来自全世界的杰出人才提供政府管理技能与责任意识的培养。学院将提供硕士学位,并将设置一系列具有较高实用性的课程,使之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卫生、能源以及安全政策等领域实现一种别具特色的平衡发展。

  学院将在牛津大学提供40余个教职。它同时也强调在政府管理以外的不同领域培养世界级领袖,如教育与商业。第一批招生将于2012年展开,而在此后若干年间,预计招生规模将逐渐扩大至约120名学生。

  据悉,多位世界领导人对此已经明确表达了支持,他们中间包括英国首相卡梅伦、印度总理辛格、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以及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婧怡/译)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成战略重心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贺 通讯员张福军)近日,“中国经济安全论坛(2010):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金融安全”学术论坛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国如何构建国家金融安全体系,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迫切问题。与会者围绕“探求维护中国金融安全战略,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目标,分别就“金融安全的全球经验与比较研究”、“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的中国金融安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金融安全”等议题发表了见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探讨了大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大国金融模式的关系。他提出,如何维持中国经济这个全球性大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战略问题,而这其中,构建一个具有强大资源配置功能且能有效分散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实现大国经济与大国金融的战略匹配,则是战略重心。

  据悉,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经济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