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0-13 09:5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29期特别策划“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与未来视野”文章之一。

  在西方,对“现代性”这个问题的讨论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先在文学界、然后在美术界也有一些讨论。现代性这个问题跟后现代主义、当代主义不同,它不单是一个历史性和时间问题。尽管已经讨论了一个多世纪,在国际上它仍然是一个热点。

  现代性不是线性时间概念,它是一种价值观和一个时代、一个文化区域未来发展的内驱力。在中国现代性的问题上,我提出了作为中国现代性特点的“整一现代性”概念。把现代性置入特定的西方历史时期全面地看,就会发现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普遍的现代性。整个现代史是与血腥、暴力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将西方的东西理想化,拿来作为我们抽象的价值模式会掉入全球主义、西方现代性中心的窠臼,是行不通的。不注重在地性、区域性、文化特殊性就会掉入新的霸权主义之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要找到中国本土的现代性、自己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得把现代史发展过程中自己的现代性进行清理和描述。若我们不知道自己站在全球结构中的哪个方位,就会失去自己的发展方向。

  从19世纪至今,中国始终在一种和西方、国际“我看他、他看我、我看他怎么看我”的关系中调整自己的现代性和现代身份。现代性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如1980年代初中国建筑师、理论家都在讨论后现代主义问题,但到了1990 年代,全国各地却大量出现1960年代的包豪斯现代主义的典型方盒子建筑及包豪斯之前的构成主义。这在欧洲诸国、美国都很少见,全世界少有像中国这样全面地将包豪斯、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方盒子建筑一片片地推广的。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的都市设计方面,也体现在时装、室内设计等领域。比如说宜家家具,在美国非常廉价,一般都是刚刚工作的小两口、大学生、研究生才光顾,但当他们结婚生子住进独家独户的住宅后,大多不会买宜家家具,而会购买欧式的古典家具。可在中国,购买宜家家具的是中国新兴的、走向富裕的群体,这种错位随处可见。当现代主义在西方成为廉价、批量性的东西时,在中国却成为一种时髦、稀缺性的东西。

  在艺术史的现代性讨论中,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的问题集中在美学和艺术本体上。比如,早在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波德莱尔认为,西方中产阶级的媚俗已经到了一种不可容忍的阶段,一种必须进行批判的阶段。而现代是现代人的生活,现代的艺术不应该是这种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庸俗大众的趣味;丑的也可以是美的,原始的也可以是现代的,这是浪漫主义非常重要的观念。这在波德莱尔那里成为一种现代艺术的价值判断。

  从美学现代性的角度,格林伯格认为进化和革新就是回到艺术本身、媒介本身,这导致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他这条线路的描述是完全站在西方美学、哲学原理的角度进行价值判断,当然也是和美国的文化战略、价值观、国家利益紧密联系的。比格尔认为现代性、先锋性是西方资本主义体制所催化出来的必然产物,而先锋艺术就是对其生长于斯的体制有意识的批判;“体制”是指艺术所依附的社会价值系统,这个系统由宫廷、阶级或者商业化机构所建立和控制。

  在中国20世纪的艺术史中,情况可能不像资本主义社会的那样简单。

  什么是中国的现代性?什么是中国的前卫艺术?中国和西方的二元分立性有很大区别。西方社会和美学的现代性所描述的叙事方法根本就不能用到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中去,否则就掉入了机械化的叙事方法之中。中国的现代性是时间、空间、价值的三位一体。“整一性”已经成为中国本土的、不约而同或者集体无意识地遵循的现代性原理。

  中国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合理内核。这个内核就是时间、空间、价值的三位一体。在中国20 世纪艺术叙事传统中,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被看做两个截然对立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看,它们是有联系的。如像20世纪90年代以“家庭照片”为主的冠以“个人生活”、“私人生活”绘画题材的流行,就不能像一些人所说的1990 年代的东西是个人化的,1980 年代的是集体化的,1970年代的是更集体化的。

  中国当代时尚的现实主义似乎都有自己的符号,而且这些符号也可能有某种“真理感”。比如,“无聊感”、“自我生存状态”等。但是,这些口号往往只有结论的冲动,没有分析的热情;有煽情的效果,没有思辨的价值。挟西方后现代文化,以调侃、自嘲、放纵为荣,艳俗为美,丧失了自我完善和性情陶冶的责任。

  如果我们不打破西方陈旧的主体与客体、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个人与集体这种话语模式,中国当代艺术就永远只能在陈词滥调中发展,中国的批评也永远建立不了自己的话语体系。要用“整一性”的角度分析当代艺术。从方法论的角度,把集体与个人、传统与现代、男人与女人等西方二元论的观点打破,用多维的空间意识去检验这些问题。整一性不是政治和美学简单的结合,整一性不只是20 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历史描述,整一性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以及后结构化,是一个理解中国现代性的方法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名潞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 项江涛、程梦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