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消费文化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09 09:5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有关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消费文化的话题,是新世纪以来众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在围绕“西方消费社会文化理论是否适合于中国实际”的争论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学者将社会形态学、理论范式、价值判断等三方面的研究混在一起。比如反对者认为重视西方消费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就是认同乃至鼓吹价值观上的消费主义。但这两方面其实并无连带关系,尽管有些研究消费文化理论的学者确实有意无意地鼓吹消费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一些热衷于搬弄西方消费社会文化理论时髦概念的学者,其实在基本理论范式、思维方式上依然未脱传统窠臼。有鉴于此,我们区分了三个不同概念:在社会形态学的意义上使用“消费社会”,在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意义上使用“消费主义”,在理论范式的意义上使用“消费文化”。

  消费社会:新的社会形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社会”或“消费型社会”已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型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西方消费社会转型恰恰只是“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的一面,只有与非西方的非消费社会合在一起,才构成当代“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的完整景观。中国没有全面进入成熟消费社会,决不能成为我们不充分重视西方消费社会文化理论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判断西方消费社会文化理论不适合中国实际的根据,即使立于本土化的立场,我们要想充分理解和把握当下中国“非消费社会”的实际,也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来说,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消费社会”,就不仅是一种特定的研究对象,而首先是各学科都要面对的我们当下所处的基本时代状况、社会现实。

  消费社会转型首先意味着阶级关系重组,作为消费社会主导力量的白领“服务阶级”,不仅包括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还包括文化专家、广告策划专家、媒体专家等,他们纠结在一起,不仅影响着消费社会的经济,而且塑造着消费社会的文化形象:他们既主宰着消费文化符号的生产,也主导着消费文化符号的消费。消费社会似乎是个过分“文化符号化”的社会,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它依然是个物品过分堆积、高速流转的社会:物品在不断地被大量消耗,因此也需要不断地被大量生产出来。消费社会的这两面是割裂的:商品本身的物质性的部分主要是由不发达国家(及发达国家内部的蓝领工人)生产的,而商品的“文化性”、“符号性”的部分则是由发达国家生产的,准确地说这些文化符号是由他们贴上去的。这有多方面的表现:在技术上表现为专利,今天尤其重要的是表现为各种“标准”;在文化上表现为所谓“品牌”;在经济、金融上表现为美元的霸权;等等。发达国家会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竭力维持这种状况。

  消费主义:新的意识形态

  一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总是调动一切手段来掩盖尖锐的社会冲突,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同样通过鼓吹审美化、文化化来掩盖当今世界所面对的各种尖锐冲突。如果说消费主义有着某种享乐主义、纵欲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历史上一段时期内资产阶级恰恰信奉宗教禁欲主义(马克斯·韦伯对此有所揭示)。但是,作为资本主义晚期的成熟形态,消费社会组织社会的主导力量并非享乐主义而依然是“利润”——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竭力回避乃至刻意掩盖的正是这一点。在当代批判消费主义的声浪中,生态主义的声音无疑最为高亢,而以“社会学主义”(sociologism)为范式的“文化研究”的声音则最为尖锐。消费主义的扩张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后果:(1)消费社会转型意味着非必要性的奢侈消费的大众化,这种外观极易造成一种平等主义神话,但西方当代消费活动的一大基本功能恰恰是制造等级差异,差异无处不在,平等决不可能。从全球范围来看,有西方学者指出,第一世界在节食产品上花费的金额,足够养活全世界饥民的两倍还多——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建立在非西方的贫困基础上的。(2)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描述了大量现象并列举了大量统计数字对此作了充分揭示。(3)消费主义刺激、强化的是人的竞争性的消费欲望和需要,压抑的是人的自发性的生产创造的欲望和需要,这是消费主义扩张的生存后果,而这恰恰出于充分满足资本增殖无度的扩张需要。

  消费文化:新的理论范式

  如果说作为一种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更多起消极作用的话,那么,相对而言,“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则具有更多积极意义。消费社会转型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整体理论范式的转型,道格拉斯、伊舍伍德指出:“消费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过程,所有社会范畴都在消费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定义。”传统社会的重心是“生产”,相应地,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的基本范式也就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这可称之为“生产文化”范式;现在消费社会的重心转向了“消费”,“消费”不再单纯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维持生存的生理活动,而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应地,以“社会范畴”、“文化”等等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的理论范式也就应随之转向“消费”,可称之为“消费文化”范式。

  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文化与经济交融,这在理论上导致“对文化的经济学分析”、“对经济的文化学分析”等大行其道。在所谓生产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文化理论与经济理论总体上是相互割裂的,而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特征是在政治经济学或者说广义的经济哲学语境中讨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社会现象。当代西方消费理论对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资源多有借鉴,比如法国研究消费社会的重要理论家鲍德里亚,就试图把马克思的“商品”的政治经济学改造成“符号”的政治经济学。因此,西方当代消费文化理论范式颇强的经济哲学意向,为在新的时代拓展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文艺理论,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