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价值主义的陷阱”: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检讨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08 09:4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翻开百余年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从来没有离开过时代的课题,其目的非常明确,即为了回应乃至解决现实生活提出的课题。“价值”或“意义”的发掘便成为研究者的首要任务。

  百余年来,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者关注的人类性课题,有战争、资源、人口、生态、精神、伦理等问题。人们寄希望于从传统哲学中发现消除战争问题的绝妙方法,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高超智慧,或者发现治疗心理疾病的神奇药方,挖掘出建构和谐社会的丰富资源。可以说,当下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被这种“价值主义”笼罩着。“价值主义”倾向有其回应实际问题的积极意义,但推至极端,唯价值马首是瞻,便有可能导致谬误,阻碍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首先,对价值或意义的过度重视往往导致对命题本身的忽略。比如有些论者认定“天人合一”观念具有解决生态问题的价值,并多方论证,但似乎很少关心其中的“天”、“人”、“合一”等概念的确切含义,对于“天人合一”之不同形式、产生的社会历史际遇及其基本意涵等也缺乏兴趣。由此,“天人合一”似乎只是可以解决生态问题的智慧而已。这种认识显然过于肤浅。“唯价值”现象使研究目的发生了置换,用“价值”或“意义”的揭示替代了命题本身的研究。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自然有其“哲学问题”,如:传统哲学自身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问题均属纯学术性质的问题。一般而言,探讨这些“哲学问题”正是研究的基本任务,对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过分关心传统哲学有无实际的功用势必导致两种消极结果:一是不关注“哲学问题”,对传统哲学怎样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性质和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路径疏于探讨;二是发现研究对象并无预期的“价值”,便搁置下来不再研究,转而寻找所谓有“价值”、“意义”的对象。比如,有论者研究“知行合一”观念,想要的就是该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体现,而对于其提出的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的性质等,则少有讨论。“唯价值”现象势必导致对“哲学问题”的忽视,阻碍研究水平的提升。

  再次,一般情况下,哲学研究的程序是阅读文本、分辨和整理文本、理解文本、解释文本、评论文本。而“价值主义”优先的研究倾向则可能破坏正常的研究程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文献资料的组合。有利的文献被保留,不利的文献被删去。二是随意调整、改变研究的秩序。比如,有论者研究“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题目首先就肯定了儒家有和谐思想,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就可能不会考虑诸如“儒家反和谐思想”或“儒家无和谐思想”这样的内容,自然也可能将那些不利于阐述儒家和谐思想的文献资料弃之不顾,正常的论证过程也可能随之有所损益、修改。“唯价值”现象使正常研究程序遭到破坏,从而影响研究的品质。

  最后,价值主义倾向往往致使研究者在研究结论上违背科学精神,罔顾事实,随意编造、放大结论。比如,有论者在没有对儒家涉及“民主思想”的文献做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便下结论说儒家有丰富的民主思想。有论者为了论证道家思想含有现代自由观念,而夸大道家的自由观念,以致道家的自由观念看上去比现代自由精神还令人神往!“价值主义”倾向某种程度上已经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领域泛滥成灾,甚至成为众多研究者一种自觉的路径选择,而在价值主义左右下的研究结论多半是无病呻吟的、空幻的、虚假的、大而无当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极大损害。

  探寻、发掘、彰显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或“意义”,无疑是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如果把追求“价值”或“意义”变成具优先性和普遍性的选项,就可能使这一追求蜕变为一种可怕的陷阱。而如何补偏救弊,避开“价值主义陷阱”,正确认识和对待“价值主义”倾向,应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者认真思索的课题。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