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口问题一直以来是事关国家发展进步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关注当代中国的人口理论与政策,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此,本报特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主题讨论。以下内容仅反映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程恩富: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
伴随近30年的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存在要不要放宽政策的歧见,近年又出现了大争鸣。在今后的数十年内,是继续严格实行一胎政策,还是逐步放开二胎政策,渐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们主张继续严格实行“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实现我国人口的先控制后减少,达到适度人口规模。
杜鹏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鹏:应适当调整生育政策 现在中国人口总量还在增长,但已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与20世纪80年代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时的人口形势相比,那时候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最重要的政策目标,而现在还要涉及优化结构的问题。进入低生育率水平阶段后,人口结构问题成为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年龄结构上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性别结构上是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此外,和30年前相比还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它改变了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也出现了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的问题。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些人口问题都是和人口政策有关系的。不过,即使没有这样的人口政策,中国迟早也会遭遇这些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也会下降,人口也要老龄化,只是过程要更长一些。 田雪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田雪原:人口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三步走”战略和相应的政策选择是:第一步,把高生育率降下来,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的转变。1992年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标志着这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直至实现人口的零增长,同时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这一步预计2030年前后可以实现。第三步,零增长以后,由于人口的惯性作用将呈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再依据届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作出理想的适度人口抉择。这样理想的适度人口是全方位的,不仅数量是适当的,而且素质是比较高的,年龄、性别等的结构也是合理的。这一步是人口零增长以后的事情,现在能做到的是走好第二步,为第三步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如何走好第二步?其指导思想和基本点,可表述为: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促进“控制”、“提高”、“调整”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穆光宗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穆光宗:打造“幸福计生”
多年来,我曾先后到全国很多地方进行人口方面的调研,最近刚从西藏调研回来,根据我对全国的了解,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老百姓普遍的生育意愿是一至两个孩子。在调研中发现,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健康或观念改变等原因,有些家庭只希望要一个孩子。也有为数不少的家庭想要两个孩子,但实行起来会打折扣。不可否认,也有想要三个或更多孩子的人,但毕竟是少数,而且如果生育政策放开到鼓励两孩的话,就可以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有利格局,可以引导和改变多胎儿的生育观念和行为。据此可以推断,全国实际平均的生育水平会低于2.0。 李小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小平:最根本的问题仍是人口总量问题
多年来,主张放宽或放开二胎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支撑理由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是:担心生育率降到很低水平后很难回升,力图通过放宽或放开二胎来防止陷入未来生育率过低而难以回升的局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