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
今天,即便是人类学家对所谓的盂兰盆节也不甚了了。宋代的盂兰盆节是这样的:“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焚之。视盆倒所向,以占气候;谓向北则冬寒,向南则冬暖,向东西则寒暖得中,谓之盂兰盆,盖俚俗老媪辈之言也。又每云:‘盂兰盆倒则寒来矣。’晏云献诗云:‘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家人愁溽暑,即日望盂兰。’盖亦戏述俗语耳。”(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看来北宋首都开封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所谓的盂兰盆节,虽然祭祀祖先,但更像是一个纪念季节转换的日子,它的宗教色彩是非常单薄的。
宋代的共生关系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有这样一个故事:“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下桂府依靠进贡面具发展地区经济,百姓依靠制作面具致富。
这在人类学上是一种典型的共生关系,共生者意指某种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的共同生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八百副面具无论“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这似乎不完全是招揽生意的考虑,实际上我们在上古时代发现的面具,也少见完全一样的,即便是一个遗址出土的也各个不同,比如最近河北易县北福地出土的几副新石器时代的陶面具就是如此。
“意意似似”
今天的语言学家恐怕没有几个知道什么叫“意意似似”,词典里也很难找到它,但古代是很常用的。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雪娥透露蝶蜂情,来旺醉谤西门庆》,孟玉楼知道西门庆勾搭上了来旺的媳妇,骂道:“嗔道贼臭肉,在那里坐着,见了俺每意意似似的,待起不起的。谁知原来背地有这本账!”这是骂奴才来旺媳妇的。什么叫“意意似似”呢?其实就是犹犹豫豫的。在现代小说里已经很难看到它的踪影,但在河南农村还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有时也省略为“意似”。我一直琢磨这几个字该怎么写,却原来如此。
长指甲
风俗的改变虽然很难,但一经改变,好像就不着痕迹。比如说,现在很少人知道不久以前我国的女人甚至男人是留长指甲的,而且以此为美。外国人到中国来,往往注意及此,并留下很具体的记录。
1897年美国人约翰·斯塔德来中国旅行,在他的“旅行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我看来,中国妇女一般说来是极端的朴素,但即便是维纳斯再生,她们的某些特征也令我毛骨悚然。我要说的是她们的指甲,留的长长的简直像是裁纸刀或匕首。手套根本无法套住她们的指尖,于是就发明了金属的指套来保护这些指甲。为了说明一下指甲在生长时的情景,下面的数据是从一名中国美女的左手上测到的:大拇指甲,两英寸;小拇指甲,4英寸;无名指甲,5.25英寸。以这样的情形,我们就不会感到惊讶,为什么在中国没有握手的习俗。否则的话,痛苦的意外可能会经常发生。相应的,中国人致意的方式是各人双手抱拳,彼此间相互晃动。”(《1897年的中国》,约翰·斯塔德著,李涛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他的观察很细致,但对握手的解释却不见得靠谱。至于留长指甲的原因,乾隆年间来华的英国人约翰·巴罗爵士的解释也许是可以说通的,不过这次他说的是男人:“出人头地的欲望有时候真的让男人走向荒谬绝伦。出于这种心理,士大夫让小手指上的指甲任意生长,有长到3英寸的,目的只是让人看了就知道,他们是不做任何体力劳动的。”(《我看乾隆盛世》,约翰·巴罗著,李国庆、欧阳少春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抓周或扶床之戏
古今中外,不少地方有小孩子周岁的所谓“抓周”游戏,从孩子抓什么看他或她的将来在哪个方面有出息。偶读《酉阳杂俎》,发现这个把戏的历史还真悠久。该书卷一《忠志》有这样一则:“高宗初扶床,将戏弄笔,左右试置纸于前,乃乱画满纸。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太宗遽令焚之,不许外传。”这是唐朝初年的故事,真伪不可知,即便高宗确实乱写出一个“敕”字,也不过是乱画而已,跟“天命”无关,但是这个游戏应该是历史的真实。这种把戏一直到今天还在农村流行,桌子上一般放置笔、书或者玩具之类的物事,不过很少有人当真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