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
杨匡汉/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1版
近年来学术界中有一种反思潮流,即研究者都在反思我们走过的学术研究道路的历程,在反思中思考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杨义曾提出了一个具有启迪意义的“大文学观”的路径,指出重新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以此提升民族传统达到与世界真正的平等对话。杨匡汉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和现实,也曾提出“大中国文学”观,指出“大中国文学”观是基于长期以来文学研究因历史割断和地域切割造成对整体观的忽略而提出的,基本内涵包括:一体多元的文学、“五族共和”的文学、“和而不同”的文学、人本和生态协调的文学和母语思维的文学等五个方面。
“大文学观”抑或说“大中国文学观”的核心内涵是强调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发展的途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中的向心力,是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民族共识。杨匡汉《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一书正是用“大中国文学观”理念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实际运用。在华语语系文学天地,频繁的文化行旅、移动的边界想象、信息的急剧流转、记忆的回放重组,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谈论着中文书写越界和回归的可能性,也热议着海外华文文学对整体汉语文学建构的可行性。在这里,杨匡汉指出了华裔作家继承传统文化对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也提出了要立足汉民族文化传统,建构一个足以资助旅居地文化社会的设想。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既带来了活力,也使原有的文化传统受到了损失。因此,发掘、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生活的一个新课题。当今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文化形象,不能再以严重错位的“侏儒式的文化形象”,特别是某些人自己制造的个性化或妖魔化的艺术形象,来扭曲当今中华民族在世界中的形象。海外华文文学应当是对当代生活的折射,是华人关注当下生活的结果,是华人自己的关照方式,它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都应当是有别于纯西方的,是东方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当代呈现。
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大浪淘沙的文化传承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特征,我们称之为“文化母题”。即歌德所说的是一种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这些不断重复的精神现象逐渐演化成“一种符号、一种标识”沉潜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也是一种“具有在人文传统中‘永续’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对心灵的述说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受着“文化母题”的影响。
本书分列乡愁、放逐、火浴、山水、围城、适性、因果、圆缺等八个不同的文化母题,关照了大量海外华文作品的写作话语与作家的诗思跳转,既有整体性的论述,又有个体性的解读。从这些“文化母题”的视角去关照漂流海外的华人的文学创作,作者发现他们在异域“挣扎求存、志存高远、奋斗不息”的特殊心路历程中,依然把中国文化视为他们“在异国生存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华人作家聂华苓所说的话,代表了大多数漂泊在海外的华裔作家们的感受,她说:“流放异域的作家,失去故乡,也失去了母语。我一直拼命抓住自己的母语。那是从我血液流出的,从我心里流出的语言。我必须抓住那一枝很脆弱的,但是深深埋在土壤里的根。”因此,他们在笔端行走中时不时地将目光和心灵投向作为母体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从中寻求解决其“文化身份双向认同”的矛盾处境。正是这种矛盾的情境,海外华人中的一批写作者,作为所在地弱势的社会群体,他们通过回望、记忆、传说、想象等等方式致思与书写,体现着在所在国主流文化挤压下为保存自身的尊严和母性的声音的努力,以抗衡西方世界一些人的种族偏见和文化误解(乃至歧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风物情思成为一个特别的文本,在海外华人作家笔下,被反复地加以移绎、推演、解构和重建,既有恒定性,也有可变性,从而构成了一个个饶有意味的文学个案。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母题与尺度,对海外华文作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世界华文文学维系其整合性的根本元素,故从文化母题与华文文学之关联的角度去研究,可能有助于对海外华文文学做深度层次的解读,有助于寻求优秀作品内在的人文渊源,也有助于以‘文化纽带’增强离散于异国他乡的华裔作家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另外,本书还从海外华文作家的心灵与诗思中探寻到了中国文化母题这一维度,由此反观海外华文作品,得出“海外华文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独特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观点,其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华文创作,既带着不同国家的‘生存之境’,又散发着中华文化共同的‘存在之味’,将‘全球意识’与‘寻根愿望’纠结在一起”。从而指出在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研究时,可以从四个维度入手:一是从历史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史及其文本;二是从社会结构维度考量海外华人社会的多元构成及其文存;三是从文化维度探悉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及其文缘;四是从审美维度研讨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母题、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及其文脉。中华文化母题在海外华文创作中的游弋、汗漫、流荡不羁,一如点点星火支持着寒夜香炉的古典,也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往史来历,作美学上的忠实见证。
当代海外华裔作家在各自的旅居地享有比他们父辈更多社会权利的同时,也更多地受到旅居地主流文化的浸淫。历史的断裂造成了母语文化传统的集体遗失,这是许多海外华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王德威曾说:“历经现代性的残酷考验,中华文化不论在大陆或是在海外都面临花果飘零的困境,然而有心人凭借一瓣心香,依然创造了灵根自植的机会。这样一种对文明传承的呼应,恰是华语语系文学和其他语系文学的不同之处。”杨匡汉同样怀着“一瓣心香”,为中华文化传统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千缕万丝、血脉相连的传承创造了“灵根自植”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