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农地习俗元制度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08 10:1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实施机制研究》
  洪名勇/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任何正式制度并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和继承于过去的习俗。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埃克哈特·施里特所言,“习俗在一切生活环境下都是普遍存在的”。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产权体系都是经济和社会互动的基础,产权根植于习俗,只有承认习俗并厘清习俗等的影响和实施机制,现代的财产权理论才能获得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而且还有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还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就是习俗元制度在起作用。正如经济学家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竞争和习俗都是产品分配的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习俗元制度,尤其是研究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其实施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现实经济生活中农地制度及其实施机制,而且对于完善制度理论、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以及农地制度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洪名勇教授的《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实施机制研究》正是一部系统阐述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其运作机制在推进我国产权制度改革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创新力作。它得到了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提出了农地习俗元制度这一概念,并对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内涵、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作者以中国传统社会有关资料为背景,系统考察了中国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系统梳理穆勒、康芒斯、希克斯等著名专家学者对习俗元制度的论述,从理论上揭示了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及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作用机理;从而揭示了习俗元制度的演化规律:即向遗传机制(复制机制)、变异机制(新奇创生机制)、选择机制、适用性学习机制的方向发展。

  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习俗产权理论、农地习俗元制度思想进行了精彩解读,使之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对国内外农地习俗元制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的分析工具,对农地习俗产权的起源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利用贵州省喀斯特多民族地区的个案调查资料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

  作者从制度实施的收益、成本、信誉、声望及惩罚等视角,对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实施机制进行探讨,并建立了一个分析农地习俗元制度实施机制的分析框架。关于农地习俗元制实施规律的总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在借鉴信任、信任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实验经济学等方法,从理论上分析农地租赁制度实施中的信任机制,并利用我国农地租赁的实践资料,从信任博弈的视角,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口头契约实施的效果。其二,在借鉴声誉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农地习俗元制度实施过程中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引入重复博弈模型和关联博弈模型,以探讨农地习俗元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双边声誉机制,以及社会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其三,从制度实施的收益、成本视角探讨了农地习俗元制度的自我实施机制和在第三方参与下的实施机制。其四,从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这一视角,探讨了人类违反了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内在机理。

  另外,本书利用了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内在机理,指导农地制度、农地流转制度、农地组织制度沿着科学合理、规范高效方向发展的优秀著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