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于齐末梁初撰写的《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该书在唐代以前的文本和流传情况难以知晓,从唐代以来有写本、刻本、丛书本、校本、注本等100多种,并先后在日本、朝鲜、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传播。从普及角度看,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是较好的版本。
《文心雕龙》谈论的对象是“文”,与陆机《文赋》和萧统《文选》的“文”一样,是指“文章”。从书名看,该书主要探讨两大问题:一是“文心”,即“为文之用心”(《序志》),与陆机的“用心”和萧统的“沉思”相同,探讨文章写作的构思技巧;二是“雕龙”,即“雕缛成体”(《序志》),与陆机的“绮靡”和萧统的“翰藻”相同,探讨文章写作的修辞技巧。前者有《神思》、《熔裁》等篇,后者有《丽辞》、《比兴》等篇。
全书共谈论35种文章体裁,其中诗、骚、乐府、赋、颂、赞、铭、诔等属于“有韵者文”(《总术》),相当于现代的文学体裁。所以,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涉及文学问题,也可以看做是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他谈论的文学问题比较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史问题,所谈文体、范畴和修辞等,都“原始以表末”(《序志》),既描述其发展史,又探讨文学发展规律;二是文学批评问题,全书从先秦至梁代评论了916位作者的1035篇作品,又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三是文学理论问题,探讨了文学起源、思维、题材、风格、内容、形式等。
《文心雕龙》具有“体大思精”的特点。所谓“体大”,是全面总结了中古以前的文章写作经验,建构了庞大的文章理论批评体系;所谓“思精”,既是精心构思、逻辑严密和结构完整之作,又提出了一系列精彩的观点和命题,影响深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