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沈从文所见证的北大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08 10: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1923年底,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出现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每天清晨,他那消化着馒头咸菜的瘦弱身躯都会奔波在偌大的校园里,匆匆奔上楼梯,坚定又有些羞怯地推开一间教室的门,疾步走进,坐下,深呼一口气,抬起如饥似渴的双眼等待教授开始上课。

  这个刚从湘西老家赴京的毛头小伙儿就是沈从文,他只有高小文凭。这年秋天,他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可标点符号都不懂的他连两元钱的报名费都被退了回来。一扇门关闭了,不过他又发现了另一扇窗户,那就是仍沉浸在五四自由风气中的北大。当时的北大仍贯彻校长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坚持思想独立,容许各种人士登台开讲,是新思潮当之无愧的中心。致力于思想争鸣和文化普及,北大允许任何人来校旁听,于是,沈从文便成为这幸运的旁听大军中的一员。他徜徉于未名湖畔,亲身感受到了北大的自由之风。

  就在沈从文来到北大的这一年初,校长蔡元培因教育总长彭允彝非法要求逮捕北大兼职教师罗文干,愤而辞去校长职务,并在辞呈中痛责当局的教育政策,谓之“招国人与天良之谴责”。北大学子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驱彭挽蔡”运动,与当局激烈对抗,影响绵延至久,让“乡下”来的沈从文还来得及嗅到他未曾参与的五四余风。

  而另一次旁听的经历则让他见识到了北大的学术民主气氛。他早就听说北大有一位很独特的老先生,名叫辜鸿铭。这天正好有他的演讲,于是,好奇的沈从文便和蜂拥的人群一起来到教室,把屋子挤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都是慕名而来。不一会儿,辜鸿铭走了进来,可他的亮相却让全场人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当时民国已建立多年,人们早就剪了辫子、换了新装,可这位老先生仍是一身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小帽,脑袋后面还拖着一根细细的小辫子。这样怪模样的人竟站在这座著名学府的讲台上,这让沈从文与其他学生惊愕不已。只见辜老先生一副淡定的神情,用稳健的语气说道:“我要想剪下头上的这条辫子很容易,可你们要想剪下精神上的那根辫子,可就难了。”一句话让全场立刻鸦雀无声。这一段小插曲也成为沈从文一生珍藏的典故。

  正是呼吸着北大的自由、民主之风,沈从文开始了他的新文化启蒙,也慢慢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渐有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但当时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窘迫,常常在小饭店赊账,有时实在有坚持不下去的感觉。就在这困顿之中,他又感受到了北大对有才华的青年人的关爱。他曾经怀着无望的心情给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写信求助,没想到这位业已成名的大作家竟亲自上门探望,请他吃饭,赠予他生活费,还把自己的围巾送给他取暖,这段恩情让沈从文感念一生。1925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时任北大哲学系教授的林宰平不仅给这篇小文写了评论,还邀请沈从文来家里作客,得知他经济困难的状况后,还请梁启超将这个当时默默无闻的旁听生引见给熊希龄,最后为沈从文找到一份香山慈幼院图书馆的工作。

  沈从文受惠于北大的学术民主与唯才是举的传统,不过当时作为旁听生的他可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自己也会成为这种传统的一个例证。从没上过大学的沈从文,在1939年成为北大的教授,开设写作和小说史课程。他所见证的北大,也已成为经典,留存在一代人的精神记忆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