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由吕祖谦所创。乾道二年(1166),吕祖谦守母丧,庐居武义明招山侧,闻讯的学者纷纷前来问学,在诸人请求下,他与弟弟吕祖俭正式创立丽泽书院,从而形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中心之一。丽泽之名即取《易经》“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之意。后来吕祖谦将此屋归还官府,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所以丽泽堂也随之北移。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学者,与朱熹、张轼并称为“东南三贤”,主持过朱、陆“鹅湖之会”,治学主张“不名一师,不私一说”。据全祖望统计,自北宋初吕公著始,吕氏“登学案者七世十七人”。再加上吕祖谦坚持亲自讲学,并制定了严格的学规,“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倡导“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学风。因此,丽泽书院规模与岳麓相比虽较小,但影响力却特别大,丽泽书院在理学的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宰相韩侂胄,为排除异己,诬理学为“伪学”,严加禁止,史称“庆元党案”。此时吕祖谦虽已逝世多年,但他所开创的“吕学”也在禁锢之列,其弟吕祖俭、吕祖泰均遭逐放。理宗淳祐六年(1246),婺州知州许应龙将丽泽书院迁至双溪之畔重建,并奏请宋理宗赵昀御赐匾额。宝祐年间(1253—1258),吕祖谦门人时少章任丽泽书院山长。宋末咸淳元年(1265),丽泽书院又迁至旌孝门外印光寺故址。1279年南宋灭亡,此时丽泽书院由金履祥司讲,他是何基弟子,宋亡后,即隐居不仕,专心讲学,为金华学派之中坚。
历经元、明,丽泽书院走过了478年历史,其间不断完善,形成兼有研究学术、创立学派、制定学规、撰写讲义之规制,又有祭祀、藏书、刻书之功能的著名书院,实“为有明开一代学绪之盛”。
至明末,丽泽书院终因兵乱而毁。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