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赶上潮流的跨学科研究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03 13:2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志云,1977年生,江西瑞金人。现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交叉问题、国际公法与国际经济法、金融法与投资法等。已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

  晚近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跨学科研究已是蔚然成风,这成为两个学科最新发展的闪亮之处,甚至被誉为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的一场新革命。

  我这些年所致力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算是合上了“时代潮流”。有意思的是,对于这种跨学科研究,我走过的却是一条“歪打正着”的路。想当初,我既没有比人家捷足先登发现西方学界这股宏大潮流及其研究方法,也没有受到我的博士生导师徐崇利教授的“强制命题”,纯粹是自己想当然的“直觉”认为国际关系与国际法本身就应该“纠缠”在一起,国际法学脱离国际关系背景的话,将是乌托邦式的“纸上谈兵”。从博士生一年级起,我就开始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一场“自学成才”式的摸索之路,而摸索的结果是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打开了这么一扇充满想象与论证空间的“魅力”之门。当然,为什么自己会选择在当时国内学界少有人涉足的生僻路径,“偶然”之中还是存在“必然”的。上大学时,我阴差阳错地读了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最后又糊里糊涂地读了经济法学研究生。这似乎离我的志趣越来越远,直至考上国际法学博士研究生,才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回想自己略显混乱的求学之路,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合作”的进程。进入博士阶段后,我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研究之路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

  从学术意义上讲,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研究能为两个领域的学者开创广阔的研究空间,带来无穷无尽的话题,其潜力与前景是鼓舞人心的。两个学科将在描述性研究、语义性分析、解释性工作、规范性研究以及工具性分析等方面,起到“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之功效。简言之,借鉴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国际法的问题,将为中国国际法学的创新走出一条可行之路;同样,借鉴国际法学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国际关系的问题,也能为中国国际关系的研究打开别开生面的研究视野。应该强调的是,如果国际关系学者与国际法学者能够携手合作,运用两个学科交融的知识及方法来分析和探究共同面临的国际安全与和平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等问题,将是一种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从我的学术实践来看,以上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合作意义的理论论证完全成立。至今,我相继完成了这个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国际法的实践”)与“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得到学界较好的评价。同时,与这个领域紧密相关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学术成果方面,近年除了数十篇跨学科探讨的学术论文外,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所戏称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三部曲”相继出炉。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于2004年初,并在2005年6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原理研究》。该书主要是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经济学、政治学的知识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现象的原理性问题进行探讨。作为第二部的《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法》以及作为第三部的《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一种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待出版),皆是博士论文研究的延续,也是这些年我对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的全面性总结,绝大部分已经先以论文的形式构思并陆续发表。三本书在内容上相互依托、互相弥补,同时每本书内容独立完整,能够自成体系。

  我在上文所称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粗浅尝试,如果说有成绩的话,无非是搭出了一个略显粗糙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的框架。接下来,我希望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第三部涉及的各个概念“精耕细作”下去。也期待有一天能将“三部曲”变成“四部曲”、“五部曲”……从研究层次看,如果能力允许的话,我希望在结束两个学科之间浅层次的学科体系的互动之后,逐渐进入对具体问题的讨论阶段,并从国外理论输入层次逐渐过渡到对国内外的尤其是中国问题的分析应用层次。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