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利用经济进化模型来分析城市,认为城市代表着工业资本主义所生产的新兴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典型。在这种框架下,城市被看做现代工业社会劳动特性复杂分工的产物。城市作为这一新的工业秩序的中轴空间场所有着自己的经济功能,即作为商业中心、生产空间以及大多数专业的经济行为的根基,是经济变革进化过程的最先进表现。城市发展的进化论路径强调时间维度,其基本原则是城市进化符合更宽泛的经济发展,将城市与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相联系,而很少分析城市的现实空间关系。这种进化论的视角在早期城市经济学家比如阿尔弗雷德·韦伯、简·雅各布斯、彼得·霍尔等那里也是相当典型的。这种分析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倾向于假定城市不论源于何种文化,其发展只存在一种类型,以至于忽略城市的多样性与特质性。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历史地分享一系列共同特性,但当代城市因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同而变得越来越具有差异性,因而诉诸于单一进化理论解释城市的努力等于缘木求鱼。
过去20年,随着不同城市类型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对城市本质的界定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基于政治、经济甚至是宗教的标准,而当前聚焦于不同过程的隐喻与映像的运用使得城市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洛(Low)根据社会关系进程、经济进程、城市规划与建筑路径以及城市生活的宗教及文化因素确定了城市的12种“影像”,并在此基础上把城市概述为四种类型——发展城市、全球城市、古老的工业城市和信息城市。不应该将城市的一种形态看做是当前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典型,因此并非所有的城市遵循同样的发展逻辑,它们也不会以同样的方式提供和塑造那种逻辑。确切地说,所有城市都会与其他城市相异。理解城市多样性的关键,在于应该将城市置于更宽更广的世界体系之中,世界体系的动态发展影响着城市的兴衰成败,世界体系的空间动力学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多样的城市形态和空间。
不平衡性是分析由资本主义机制所创造的经济地理、城市空间差异的较为适宜的视角。与传统经济社会学和后冷战时期地理学从工业主义出发不同,不平衡城市理论关注的中心是资本积累、竞争、剥削和重建。哈维采取了较为激进的路径,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为视角分析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不平衡本质。他认为,城市正如同恩格斯所界定的,是一个能使资本集中与循环的空间聚结点;城市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相互对抗表现为多种形式。为了各自的利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自身会组成不同的团体或派系;不同的团体或派系都期望从城市发展中获得各自需要的东西,所以冲突与联盟通常是城市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哈维看来,资本城市语境下,政府与资本往往存在共谋关系。资产需要政府必要的干预与介入,帮助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利润创造进程。有时候投资不会自动流向有经济与投资价值的区域,这时候就需要政府介入,使得城市的这些区域变得有利可图。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永恒的城市斗争、城市不平衡。哈维考察了资产阶级在城市空间中获得利润的过程。他借用列菲伏尔关于资本循环的概念,提出了三种资本循环的观点。第一工业循环中的资本家主要对城市环境中特定的空间场所及减少生产成本感兴趣。由于过度积累的危机导致资本转向第二循环,这里资本在建构的环境—城市中固定下来。第三资本循环包括科学知识和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开支,它通常是社会斗争的产物,而不是资本找到新的积累途径的直接机会。资本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过政府机构的干预相应加大对第三资本循环的投资。
资本逻辑统治下的城市构建、空间生产必然导致不平衡,导致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城市经济二元化、超城市化等问题,加大社会矛盾,所有这些都呼唤建构城市正义。正如哈维所说,建构城市正义的核心,不是要绝对消灭差异,而是要确立种种制度以否定压迫,“创造关于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政治组织系统的形式,无论在工作空间还是在居住空间,将对劳工力量的剥削减少到最低限度”。城市空间正义的构建既是一项社会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生态工程,既要尊重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构建合理的社会和道德秩序,也要考虑所有城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要注意尊重和保护生态多样性。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