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组稿编辑就是学术组织者
作者:duanxp   日期2009-09-03 13:3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设置专题专栏、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稿,是近年来许多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这个工作能否做得切实有效,同该专栏的组稿编辑能否扮演好学术组织者的角色、能否较好掌握与配置相应领域的学术资源密不可分。认真反思组稿编辑作为学术组织者的角色定位及编辑理念,进而总结编辑经验、探索组稿工作的深层运作规律,不仅关系到学术期刊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关系到学术期刊与学界能否形成良性互动、能否更好和更切实地发挥期刊促进学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笔者所在的杂志社,近年来在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做了大量的组稿工作,一些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专题讨论或笔谈文章,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学界和刊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史学栏目组策划的“百年敦煌学学术史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专题即是一个典型事例。起始于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六万卷文献,近百年来,中国的敦煌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栏目组遂邀请在国际学界有影响的敦煌学家,对百年敦煌学研究进行学术总结、找出经验教训,对敦煌学研究现状进行评析,对敦煌学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2008年专题刊登后引起了学界和刊界的较大反响。

  作为一个学术组织者,组稿编辑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学者化”和“专业化”的素质。虽然由于研究条件、资金支持的限制,“编辑学者化”的难度较大,但还是要尽量通过攻读学位、进修、参研课题、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增进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资源积累,这样才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对话、形成互动,学者把自己精心写作的文章交给这样的编辑也感到放心。

  组稿编辑应具备较强的问题捕捉和提炼能力。组稿工作涉及选题策划、商定人选、具体落实、审读编校等一系列环节,能否捕捉到一个好选题是关键。综合性学术期刊要想推出有分量的、容易产生较广泛学术影响的专题性文章和栏目,其所聚焦的问题就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普遍性。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组稿效果,组稿编辑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走出去”,通过阅读期刊杂志、走访相关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申请、组织学术沙龙等途径,与学者们展开学术互动,在各种学术信息的相互碰撞中初步提炼问题,通过学者们的批判性审查后,再把选题确定下来。

  组稿编辑还应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摆正自己作为沟通学者和期刊的桥梁的位置,明确自己作为学术组织者的角色,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组织和培育作者队伍、关注并支持青年学者的成长,遵循编辑职业道德规范,承担起打击学术腐败与防止和惩戒学术失范的责任。

  组稿编辑也应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现在的学术期刊界竞争十分激烈,组稿编辑光有厚重的专业积淀、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较强的服务意识,也不一定能够完全达到组稿目标、组到任何想组的稿件。这就需要组稿编辑坦诚待人、真心做事,与专家学者们广交朋友,依靠感情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达到自己的组稿目的。目前的学术界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组稿编辑要做到“不以门派论亲疏”,在自己的周围营造和维护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学术合作氛围,吸引专家学者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编刊物的青睐。

  组稿编辑还应经常换位思考。比如,组稿对象都是某一领域知名度较高、颇有建树的专家,稿件供不应求,但其所在科研团队的其他成员就未必如此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学术带头人和导师,显然他还有着向学术刊物推荐后进的需求和责任。我们的做法是,在设计组稿方案、确定人选的时候事先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留出名额带上由专家选择推荐的学术新秀参与专题讨论,其稿件也由该专家审阅把关后再行提交。这样一来,期刊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作者单位:黑龙江学习与探索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