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存绝境到历次苦难,再到一个民族在晨曦中的清醒与奋起,东南亚华文文学里的当代中国形象,是一部艺术的人文中国史。
华文文学里的中国形象是极其深广的,有传说中的神话,有想象中的古典,有苦难中的现代,也有变迁中的60年。文本之繁,形象之丰富多彩,真是举不胜举。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谈谈东南亚华文文学里塑造的当代60年里变迁着的中国形象。
姚拓自1950年至1957年间,从河南到香港后又赴南洋。1953年至1958年,他写作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弯弯的岸壁》。集中有一篇同名小说,其背景在中国农村,没有明确的时代,就模糊的叙述时间而言,是一个从“过去”沿袭下来的当代生存故事。张老太太一家“赖以活命的土地”竟然耸立在一条干枯小河的崖壁之上,每年来几次大洪水,岸壁就一次次被冲蚀而塌陷,土地就一年年减少而面临生存危机。在死去丈夫,自己又咳嗽30多年,大儿子、二儿子消极认命的情况下,老太太竟然带着小儿子和两个孙子,挖掘河对岸冲积而成的山一样的土石堆,填充到自家地里的悬崖之下,以救护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极端恶劣,结果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张老太太为了家族的繁衍想改变河道的“新愚公移山精神”,却镶嵌在了读者心中。作者自己承认“故事内有我母亲的影子”,为一代“愚母”做了精神造形,也是那个百废待兴时代里,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生存写照。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