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精神”
作者:haowj   日期2009-10-09 15: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9月,北京,秋风万里,花团锦簇。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典礼和阅兵式即将举行,世界将聚焦于北京天安门城楼前通过的每一支方队、每一辆战车和每一架战机。这是新中国60年发展成果的巡礼,是中国伟大文明传统的又一次集中展示,同时,也是中国道路的精神内涵——“中国精神”的具体呈现。

  随着中国率先复苏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各国的学者加大了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研究力度,同时,对“中国精神”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

  创造“中国奇迹”的精神力量

  2009年9月17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加了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自1974年他和儿子首访中国后,他们成为中国的常客。基辛格讲述了他儿子对中国取得巨大进步的亲身感受。“后来他把当年所见过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相比时,理解了沧桑巨变的真正含义。”基辛格说,中国的巨变源自中国人民的“高瞻远瞩、辛勤努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Sharon Crain,美国威灵顿基金会董事长,自1977年以来,她几乎每年都到中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颇为感慨: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让整个世界为之惊讶。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哪个国家,有如此多的人口,以飞快的速度使国家面貌发生惊人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人与他们漫长历史中任何一代人比起来,都更有创造力、更自由。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中国奇迹。

  有学者指出,只要用客观公正的眼光解读中国,就不得不承认,60年来,新中国所取得的进步,的确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最新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资深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的署名文章《新中国60岁生日:繁荣之路》。沈大伟在文章中盛赞中国取得的各种进步:60年来,中国向成为世界主要大国迈出了重要步伐。中国是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的第一个主要经济体,事实上也是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经济体。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年将会赶超日本,并且可能在2020年赶超美国。中国在外交领域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尊重。

  沈大伟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那些曾经怀疑中国、预言中国崩溃的观察家,都低估了中国。中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过去的60年里克服了无数困难,将来也会如此。

  无论国内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国外的观察家们,都没有止于对“中国奇迹”的一种现象的描述,他们都试图解读“中国奇迹”背后的密码。有学者归因于儒家文化,有学者归因于独特的政治制度,有学者归因于中国的赶超策略,但在这些论述的背后,都有意或无意的指向了一个目标:中国道路与中国精神。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60年,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理想”、“中国品格”。正如Sharon Crain所说:“在这奇迹背后,是一种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和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的历史渊源

  考察中国奇迹背后的中国精神,可以上溯到博大精深、从未间断的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人民在5000年的摸爬滚打、拼搏奋斗中孕育出一种伟大精神。

  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认为,中国精神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努力向前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变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仁者必有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不同表现形式的中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斗不止,使得这个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总之,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与出发点。

  “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

  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又面临着新的历史环境、新的目标、新的任务。中国精神也进入了新的层次、新的境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使古老的民族精神具有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在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又铸就并发展了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告诉记者,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中国的革命精神,二者不可分割。我们现在的改革就是古代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生动表现。如果我们离开这些传统来进行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搞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历史会给予每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只有那些拥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民族才能抓住。中华民族正是不断地从传统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与动力,再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

  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具体精神,为中国精神赋予了时代内涵。

  1949年,在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同志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20世纪50年代,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条件下,我们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形成“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在新时期,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两弹一星”精神发展和延伸,是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经济特区的成长是一条曲折的道路,特区人在勇敢尝试、辛勤耕耘的路途中,熔铸了可贵的特区精神: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开放包容,自强拼搏,只争朝夕。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发的地震灾害把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国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北京奥运会从筹办到成功举办,历经多年,为“奥运精神”注入了新的中国特色: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有学者指出,正是有了这些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精神,我们国家才始终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了抗击各种风浪、勇敢前行的坚强磐石。可以说,中国精神,已经成为支撑中华复兴、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道路的精神内涵

  2009年9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播发该报记者基思·布拉德舍发自无锡的一篇文章《在美国经济仍显病态之际,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加快》:“就在8个月前,成千上万的工人还在因全球经济下滑而关闭的工厂外面闹事。现在,其中的很多工厂已经重新开工,又开始雇人了。为了完成圣诞节订单,一些高管要找到足够的临时工都很难。中国下岗工人重返工作岗位的情景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美国,甚至在经济出现好转迹象的情况下,失业率也在继续向两位数进军。”

  显然,在这一波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显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制度优势。尽管仍有不同声音在怀疑中国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制度的可持续性,但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的魅力已经显现,一些学者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中国,探讨中国道路背后的理念及对解决世界问题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中国道路作为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一种模式,深深地植根于自身的历史传统、民族性格和具体国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试图把她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则是不科学的。但是,中国道路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以及背后所体现的发展理念,则是全人类的共同智慧,具有普遍性,任何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认真对待,深入研究,以找到能够令其自身所借鉴之处。

  6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中国的发展也才刚刚开始。有学者指出,即使创造了举世称道的“中国奇迹”,但毋庸讳言,中国仍有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中国的前方,既有鲜花,也有荆棘;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赞扬,也有谩骂。正确应对发展道路上的各种情况,正是“中国精神”的第一要务。中国正面临大力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中国精神”将再一次激励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去迎接更多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历史的崭新跨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