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皓首策杖走天山——忆王震同志晚年关心新疆往事
作者:houbo   日期2009-10-12 16:1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新疆视察慰问的17天中,王震往往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脚上的末梢神经炎也往往使他深夜难以入睡,但他仍咬牙坚持。他先后与几百人直接座谈,近万人与他会见、合影并聆听他的讲话。在这次视察中,王震还十分注意身体力行,带头为民族团结作贡献。1980年9月27日,王震在自治区欢迎便宴后,有少数民族同志邀请他跳舞,尽管他刚动手术不久,双脚又患严重的末梢神经炎,但他依然十分高兴应邀,十分潇洒地跳了一段新疆舞,赢得了在场的各族干部群众的齐声喝彩。王震带来的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亲切慰问及他的言传身教使新疆各族军民很受教育和鼓舞,从而也使一度紧张的新疆民族关系有所缓和。

  回京后,王震给中央递呈了《赴新疆慰问的汇报提纲》。《汇报提纲》说:一是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疆。二是加强新疆自治区的班子建设。从长期坚持在新疆战斗、工作的同志中,选拔熟悉当地情况、懂得生产建设并善于团结各民族及与他们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而又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进自治区领导班子。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提拔。三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建设及开发新疆上,积极利用新疆的资源。加强石油、有色金属、黄金等勘探开发,新建一批发电站,横贯塔里木盆地至青海和通喀什、和田的铁路修建等都要陆续进行。四是国家教育部增加高校在新疆的招生名额,增加少数民族青年入伍名额,军队要办好干部子女学校。五是组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及技术人员赴内地或出国访问,以开阔现代生产技术的眼界,有利于新疆的开发建设。这些建议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被中央或新疆自治区所采纳。《汇报提纲》最后说:“我请求党中央、中央军委让我以现在的职务、身份,在新疆帮助工作……这是出于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义愤,出于对新疆山山水水的情谊,出于爱国者、革命者和共产主义战士的赤诚之心。”

  1980年12月26日至1981年1月5日,党中央召开了由胡耀邦主持的新疆问题座谈会。会议决定成立以王震为团长的中央赴新疆巡视团,到新疆帮助工作。

  此时,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垦区的几千名支边青年聚集阿克苏,强烈要求回沪安家落户已达月余。1981年初,位于新疆南部的叶城县又发生动乱事件,少数人游行示威、冲击机关,殴打干部,扬言要建立什么“伊斯兰共和国”。

  1981年1月8日,王震率团迎着刺骨的寒风又一次到达新疆。在新疆的十余天时间里,他不顾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走遍冰天雪地的天山南北。他到处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加强民族团结,要维护安定团结。王震还说:“现在一说到专政,就有人怕扩大化。我们当然要注意不要重犯扩大化的错误,但对唯恐天下不乱的打砸抢分子,对妄图破坏祖国统一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要坚决实行专政。”

  对王震两次视察新疆及其期间的讲话,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农垦职工、解放军指战员都反响强烈、欢欣鼓舞,不少人纷纷给党中央写信,表示坚决拥护。

  1981年5月上旬,新疆伽师县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事件”,叛乱分子公开扬言要用枪杆子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根据王震的请求和党中央的决定,1981年5月16日至24日,王震率中央巡视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三次来到新疆指导工作。

  王震还几次邀请邓小平暑期到新疆度假。1981年8月10日至19日,王震和当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任重,陪同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到新疆“休假”。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王震支撑着患了癌症的病体,第四次巡视新疆。就在临出发的当天上午,王震在解放军总医院作了膀胱镜检查,往膀胱里注射了治疗癌症的药物。那时,王震的心率最快时每分钟曾达160多次,医生让他最少要休息半个月。王震深知这次到新疆的重要,结果下午便出发。王震陪同邓小平来到乌鲁木齐、石河子、吐鲁番等地,与各族干部群众、农垦战士、解放军指战员广泛接触。途中,王震还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新疆的有关情况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1981年10月19日下午,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同志与新疆自治区党委和乌鲁木齐军区领导进行了谈话,并又一次讨论了新疆工作问题。会上宣布了中央关于调王恩茂任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决定。胡耀邦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新疆地处反霸斗争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治区各级党委务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任务。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每个重要问题,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妥善处理。全区各民族干部,要进一步发扬亲密团结、共同战斗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汉族干部,要牢固地树立长期在新疆工作、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思想。”

  至此,新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逐渐恢复并发展。

  (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