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搭建中俄文化交流之桥
作者:houbo   日期2009-10-12 15:4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俄罗斯是个汉学研究大国,其汉学是随着中俄两国关系建立、发展而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历史悠久,成绩斐然,独树一帜。

  据报道,俄罗斯现有汉学家1000多人,设有汉学研究机构50余家,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每年出版70余种以中国为题材的著作,近20年来出版了114种中国学者的著作和70多种欧洲、美洲及澳大利亚汉学家的作品。

  2008年10月22—24日,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召开了欧洲汉学学会第17届国际学术会议。俄中友协、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学会、当代中国综合研究问题学术委员会主席季塔连科院士作了题为“探寻民族模式的30年”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能够显示中国的潜力和预测这个国家发展的未来。会议前出版了会议报告提纲——《中国改革30年:经验·问题·教训》上、下两册。

  2006年起,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学出版公司开始陆续出版《中国精神文化大典》,每年出版1卷,这部大典由5卷构成:其一,《哲学》,论述中国古代和当代哲学所有学派的学说;其二,《神话学和宗教》,阐述在宗教机制和日常信仰中形成的神话与宗教观念;其三,《文学和艺术·语言和文字》,为读者提供中国文学、艺术的丰富遗产;其四,《历史思想·政治与法律思想》,介绍中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思想、政治文化和法律意识;其五,《科学与技术思想》,主要论述五光十色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从教育学、经济学到数学、天文学。前3卷已分别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出版发行。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主编М.Л.季塔连科,副主编А.И.科布泽夫和А.Е.卢基杨诺夫,编委12人。本书试图揭示古今中国精神文明的独特性、多彩性,鉴于对中国文化、中国国家现代化经验的兴趣空前增长而出版。该书的作者和编者不但认识到了中国精神对相邻很多国家的文化形成有极大影响,而且也认为中国文化是组成世界文化宝库的举足轻重的部分。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主轴,故把“哲学卷”定为大典的第1卷。

  正如编者在“哲学卷”引言中所说,与近年来在俄罗斯和西方出版的一般概论性参考书及辞典不同,其目的是要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精神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的综合观念,同时《大典》又被赋予使命,以回应俄罗斯汉学奠基人比丘林等在研究和出版中关于伟大邻邦的奠基性质的遗言,特别是用过去俄罗斯和西方鲜为人知的史料再现了中国的精神面貌。

  季塔连科和卢基杨诺夫首先在引言“中国精神文化”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念,其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发展经济,提升居民福祉);精神文化(全面发展文化、科学、教育);政治文化(完善政治制度和结合中国特点发展民主)。中国精神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世俗性和对宗教的实际独立性,中国人同时对许多宗教——基督教、道教、佛教等的礼仪持同情态度,亦即素有宽容性。文中接着分析“中国精神文化的概念”、“中国精神文化的演变和历史分期”(通过论述儒家、道家、易经学、中国佛教及其复合思想的精神演变的总画面)和“新的欧亚大陆体和诸文化的交响曲”,认为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所以必然参与欧亚大陆世界观的形成,这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俄罗斯位于世界各种文明的接合部,把东西方文明在“历史轴心”中结合起来,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中、俄精神文化的真正对话。

  另一篇引言“‘中国精神文化大典’是汉学集大成”,由副主编科布泽夫撰写,文中从文献、出版和计算机三方面,回顾了俄罗斯、中国和欧美出版的历史及现状,对大典的特点作了归纳。

  “哲学卷”甲编(总述)主要内容是:中国的哲学和精神文化(遗传与总史的特点、方法论特性、主要学派和儒家的主轴作用);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范畴与基本概念;中国的逻辑学和辩证法;中国辩证法的特性和原始逻辑学的概念基础;中国伦理学思想(作为超伦理学的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的源流和形成);中国美学思想等。

  乙编(语汇或字典),提供有关中国哲学的术语,共337条,按俄文字母顺序排列,但未附中文。本编所列语汇都是俄文,不过在与本卷有密切关系的第2卷起改为中俄对照,以方便读者。

  丙编(指南或备查),含有索引、缩略语、选题目录、不同时代的中国地图、编年表、1958—2005年用俄文发表的哲学书籍选目、本卷撰稿人名单及其所用史料来源。特别应该指出“术语、概念、范畴、主要学派和流派索引”附俄译音、多义辞(有标号),均按字母顺序排列,为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中国精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俄罗斯汉学家们将之按主题分类分册介绍,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和以主编为首的编委会高度团结、精心筹划、集思广益分不开,感谢他们以《中国精神文化大典》这部鸿篇巨制搭建起中俄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