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镇豪1949年1月出生于苏州。少年时代不期然浸染了吴门传统文化的学养,曾师从巷中硕儒章氏学《说文》、音韵、诗词格律,做做绝句、律诗之类,尤对古文字有一种特别爱好,又从苏州地界上的文坛贤达,如林伯希、张寒月、钱荣初等习书法、临旧帖、治古印,点缀山水花鸟画。闲暇时,他总要逛逛苏州文育山房书店,用零钱买些旧籍。因不合时流,被同学戏称为“古董”。之后,他考到武汉就学。1966年“文革”爆发,到处“破四旧”,校园里成为焚烧旧书的狼藉地,他不忍心看那些书入火海,便冒着招来厄运的危险,偷偷把一本蓝绢面的线装书揣进怀里。这是一部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伴随着宋镇豪度过了“动乱”的十多年,并成为他与甲骨文结下不解之缘的导航书。
1972年,局面稍好,书禁有懈,学校“闹革命”仍不能复课,宋镇豪待在故乡苏州,从允许开张的旧书店买到不少文物、考古类书刊,还有《甲骨文编》、《陶斋吉金录》、《春秋左氏传》等。这期间,吴中宿儒尤墨君还转让给他仿宋影印藤花榭版《说文解字》以及《史记》、《文献通考》等线装书。因为无事,他竟把《甲骨文编》、《说文解字》通抄了一遍,又把前四史点读了一通。他还借抄过许多书,如陈梦家《六国纪年》、胡厚宣《殷墟发掘》和《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胡光炜《说文古文考》、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等,都是蝇头小字,一一装订成册,整天摩挲翻读,自觉乐在其中。这对他以后的治学有重要的影响。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