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开国大典亲历记
作者:haowj   日期2009-09-24 13:3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但总有几件大事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更令人永世难忘。

  1949年10月1日,我有幸到天安门广场,亲身经历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也是最引以自豪的大事。

  开国大典属于全国人民

  那时我年方二十,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可是我却从内心深处认为这个开国大典是属于全国人民、也是属于我的,我是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主人。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单纯强烈,当然也绝非偶然。

  当时我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人虽年轻,却饱经了内忧外患的灾难。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贪污腐败、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等倒行逆施,早已丧尽人心;共产党高举“反内战,反饥饿,要民主,要和平”的旗帜,很快便赢得人心。在历史大潮的推动下,我作为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一员,在两个中国命运的殊死决斗中,选择了共产党。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早在我就读南京建华中学时期,就有幸受到校长、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澜先生的革命启蒙教育。1946年10月,我从家乡四川南充北上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次年升入北大本科)。两个多月后,1946年12月圣诞前夜,竟发生两名美国士兵对我的同班女同学施暴的惊人事件。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怒气填膺、热血沸腾。在地下党的领导下,12月31日,北平几万大、中学生在市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大示威,这是解放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反蒋学生运动。在这次参加示威大游行洗礼下,我先后参加了1947—1948年的“5·20”、“6·2”等历次反蒋运动,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地下革命工作。

  这一切,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大的贡献,却使我感到,即将成立的这个国家,是我们为其成立而奋斗过的国家,是我们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

  我正是抱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参加开国大典的。

  那些兴奋的人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那天,我和其他许多因兴奋过度而夜里失眠的同学一样,一大早就起身了。虽然头晚休息不足,但仍是个个精神饱满、兴高采烈。匆匆用过早餐后,北大师生在校本部沙滩民主广场集合,向天安门进发,行至西长安街天安门广场附近,等了许久,吃了学校发给每个人的午餐(馒头加咸菜)后,我们被引导进入了广场。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与今天不太一样,首先,天安门城楼仍保持清代旧貌,未经增高和大的修整。与往日不同的只是红旗猎猎、迎风招展,仿佛随着我们的心潮飘扬荡漾。城楼的前方挂着一排八个红色大宫灯,平添了盛大节日的喜庆气氛。当时在天安门前长安街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三座门”,东边的叫“东三座门”(正式名称叫“长安左门”),西边的叫“西三座门”(正式名称叫“长安右门”)。因东西两个门各有三个门洞,故俗称“东西三座门”,其位置大约分别与今日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的正门相对。此外,在今日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彼此平行、南北走向、又高又大的红墙,向南直抵正阳门。在东西两墙和天安门、正阳门的合围下,形成了开国大典的会场。虽然限于当时条件,会场四周空隙处围的是简陋的席篷,但这丝毫无损于会场的庄严肃穆。

  进入会场后,我们北京大学的队伍有幸被安排在正对着天安门城楼西半部的地方,离城墙很近。不久,参加大典的各路人马排成方阵,填满了广场,黑压压的约有30万人,广场中间矗立着新建成的巨大旗杆。广场内,四处旗帜招展、花如海洋,其宏大壮丽的情景、欢快热烈的气氛,前所未见。

  约下午3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城楼。由于我们位置较好,可以将他们的形象看得非常清楚。人们激动万分,欢呼声如海潮汹涌。忽然间,我在城楼靠东处看到了我中学时的校长、恩师张澜先生的身影,他那长袍美髯的熟悉形象引起了我多少亲切的回忆啊!

  10月1日下午3点整,开国大典正式开始,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同时请毛主席升国旗(在城楼上按电钮遥控)。全场屏息,在激越高亢的国歌声中,我们目睹了近在眼前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顿时全场欢呼雀跃、掌声雷动,势如沸腾的海洋。

  我和许多参加大典的幸运者一样,不知不觉间流下了热泪。这是百年民族苦难屈辱过去后获得胜利的欢乐的泪,这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和信心的泪。

  紧接着是阅兵。先是朱德总司令在聂荣臻同志陪同下检阅了肃立在长安街上的陆、海、空三军代表。由于北京大学师生排在广场群众队伍的最前面,当他的检阅车从我们面前驶过时,我们能非常清楚地看见他威武慈祥的面容。我们发疯似地向他鼓掌问好,总司令也不断地向我们挥手致意。再后就是陆、海、空三军阅兵式,陆(包括步、骑、炮、装甲、坦克诸兵种)、海军部队整齐地通过广场接受检阅;空军则编队从广场上展翅低空掠过。那英武雄壮的场面、所向无敌的气势,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使身临其境的大典参加者豪情满怀。

  阅兵之后,游行队伍挥动着鲜花和彩旗,列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一时间,礼炮轰鸣,欢呼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部磅礴浩大的历史交响曲。直到下午6时,游行才告结束。人们向金水桥蜂拥而去,欢呼新中国的诞生。

  晚上8时,天安门广场燃放焰火并表演了大型歌舞,中央领导人重登城楼,与群众共享同乐,然后散去。

  就这样,1949年10月1日,我度过了完全忘却自己、却又令人永世难忘的一天。这一天,记录了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铸就了我献身祖国和人民的钢铁决心。

  自那以后,整整60年过去了,我已从一个血气方刚、充满激情和憧憬的青年变成年逾八旬的老人。回首过去的60年,我们伟大祖国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的迅速崛起,越来越证明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是改变整个人类历史面貌的划时代事件。不能否认,60年来,祖国也曾有过黑云翻滚、群魔乱舞的日子,国家遭受浩劫,形势危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当年参加国庆大典的情景,感到自己又重新注入了无穷无尽的青春力量,坚信黑暗必将过去,党和人民一定能从坎坷曲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重振雄风,继续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大步前进。

  啊,开国大典,永远的开国大典!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