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乔玲)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主题为“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的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于9月16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致了开幕词。
王伟光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院长,向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说,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是为了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及其国际学术交流而设立的高端论坛,每五年举办一次。自2004年第一届论坛举办以来,当代中国史研究又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纂的具有编年史性质的大型资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继1949年卷之后,又陆续出版了1950年至1955年卷共6卷,约700万字,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并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史纳入高等院校本科必修课,标志着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已进入大学课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会为主体的当代中国史学术研讨活动持续开展,并编辑出版了《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等论文集,发表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等关于当代中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问题的学术文章。在此期间,还出版了许多共和国领导人的文集、回忆录、传记、年谱,以及研究当代中国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专著等等。
王伟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伟大时刻,围绕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使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辛探索并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平凡历史。这6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经受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60年;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60年。
王伟光指出,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体现出多方面的制度优势,包括政治制度优势、经济制度优势、社会体制的优势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优势。我们认为,中国发展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下,经过60年探索而找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是一条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一条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和平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就是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发展,就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发展道路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为人类文明不断地走向繁荣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研究资源,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既为国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对国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伟光强调,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国史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开展国史研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国史研究,与此同时,还要借鉴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特别是新史学的有益方法,汲取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的方法。要努力拓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视野,将丰富多彩的历史片断整合成全面系统的历史记述,更加全面、生动、丰富多彩地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图景,真正发挥国史研究“咨政育人护国”的重要功能。
朱佳木在开幕词中说,编纂和研究国史不仅仅是国家编史机构的职责,也日益成为一切有志于国史编纂和研究的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尤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世界上关注和研究当代中国历史的学者也越来越多。有鉴于此,当代中国研究所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国征文的学术年会,每五年举办一次邀集国内外著名学者参加的国际高级论坛,以便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促进这门新兴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当前,“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正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门话题,而任何一种发展道路都是历史形成的。本届论坛之所以把“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作为主题,就是希望与会者把当代中国历史与“中国道路”问题结合起来讨论,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
开幕式上,与会嘉宾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的开通揭了幕。
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刘国光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大会发言。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原主任逄先知,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原副主任沙建孙,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卫兴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张海鹏、世界宗教所所长卓新平、世界历史所原所长于沛、经济所研究员董志凯,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的所长宫力,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齐德学,香港的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薛凤旋,澳门的基金会执行委员吴志良等内地和港澳地区学者,以及来自美国的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俄罗斯的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副所长波尔奇科夫,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教授泰伟斯,瑞典的隆德大学教授沈迈克,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教授毛里和子、首都大学教授宫川彰,印度的德里大学教授莫汉蒂,韩国的高丽大学教授李正男等国外学者,共29人在大会上发了言。另有24位中外学者提交了论文,并在分组讨论中发了言。在17日下午举行的闭幕式上,小组主持人交流了分组讨论情况,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作了学术总结,朱佳木主持了闭幕式并致闭幕词。
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中央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共200余人旁听了大会发言。
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会见了全体与会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